梁实秋散文艺术探幽(2)

时间:2021-08-31

  其次,幽默也是《雅舍小品》“通达闲适、冲和幽默”艺术特征的另一侧面。梁实秋将嘲讽批评寓于诙谐的幽默笔调中,在直指本质的同时还“搔人一痒”,于调侃中隐现着畅达幽阔的艺术追求。幽默与滑稽不同,是包含着智慧、宽厚和哲理的笑谈,梁实秋的幽默正是这样一种纯粹的幽默,谑而不虐,亦庄亦谐,善意指摘,适可而止,他的调侃极少使用尖刻的词语,而是于揶揄之中包含了几分宽和,在幽默背后蕴含着智慧的闪光,正所谓“深得幽默三昧”[1]。如在《男人》一篇中,作者笑言男人“耳后脖根,土壤肥沃,常常宜于种麦”,“曾有人当众搔背,结果是从袖口里面摔出一只老鼠”,“有一个人半年没吃鸡,看见了鸡毛帚就流涎三尺”,梁实秋采用漫画手法,巧妙运用夸张和比喻,生动地刻划出脏馋男人的形象,却并无尖酸刻薄之感,而是将审丑艺术化,有种善意的玩笑意味在其中。即使在《握手》、《脸谱》等相对辛辣的作品里,作者也并没忘记拿捏住讽刺的尺度,当写到官办业务机关人员那肃杀傲慢的神情时, 梁实秋将笔锋回溯至其情绪源头,疑问道这些人是否睡眠不足,是否连泻三天,是否凶讯连至,在戏谑中有意无意地削减了批评的锋芒,尽管与一些正面抨击的作品相比少了几分力度,然而同样能在嬉笑声中穿透问题,实现规劝的目的。同时,梁实秋的幽默也是机巧智慧、透彻深刻的。如在《中年》一文中,作者先是以诙谐的笔调描绘了中年人的凄苦形状,男人头发“有搬家到腮旁颔下的趋势”,女人“脸上的皱纹已经不是熨斗所能烫的平的”,随后笔锋一转,“别以为人到中年,就算完事。不。譬如登临,人到中年像是攀跻到了最高峰。回头看看,一串串的小伙子正在‘头也不回呀汗也不揩’的往上爬……向前看,前面是下坡路,好走得多。” 作者以自我解嘲的轻松化解了“中年哀怨”,并在“哀怨”中抽离出中年之美好:“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作自己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正如演戏,“中年的演员才能担得起大出的轴子戏,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戏的内容”。梁实秋以轻快的笔调漫谈原本“凄苦”的中年,充溢着洞达世情而又超然物外的喜悦感,在豁达心境中透射出对于生命哲学的了然于心,给人以智慧启示。不能不说梁实秋的幽默中蕴藏着对人生透彻的审视,使读者获得温情诙谐的阅读体验的同时,也收获了丰富的知识,激发着深刻的思索。由《雅舍小品》所体现的幽默和与之相伴的通达境界是梁氏作品艺术个性中极为引人注目的组成,矜持节制,诙谐中见宽厚,幽默中见智慧,虽不凌厉,却也余意深长,耐人咀嚼,正如“幽默”一词的引入者林语堂所言,“最上乘的幽默,自然是表示 ‘心灵的光辉与智慧的丰富’”[2],作者因此而得到诸如“在现代散文作家中,论幽默的才能,首推梁实秋”[3]的极高评价也是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