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阅读答案 梁实秋(2)

时间:2021-08-31

  《过年》阅读题目一

  1.作者梁实秋是浙江人,但后来又在北京读书和工作。从本文所写的过年风俗来看,兼有浙江、北京两地的特色。请你说一说,哪些是两地共有的,哪些是两地不同的。(完成表格)

  2.这篇文章的前两段主要写了________件事:和。(不得超过格子数),通过这些事,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对过年的传统习俗抱什么态度?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这种态度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愿哪一天过年就哪一天过年,何必跟着大家起哄?”你是不是同意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为什么要写“兵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文章的写法与《本命年的回想》有何异同点?

  答: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2.两,除夕守岁,初一拜年,自己对这两件事的看法

  3.作者并不完全赞同传统的风俗习惯。例如,对“守岁”,作者认为对“习于早睡的孩子是一种煎熬”。“可是寒风凛冽,吹得小脸儿通红,也就很不舒服。”对吃饽饽“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胡乱吃两个,倒头便睡”。对拜年,作者“从心坎儿觉得窝囊”。从以上的态度中,我们可看出作者是厌恶过年这种传统陋习的。

  4.允许有不同意见,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

  5.写“兵变”是说明当时的国家并不安定。先有国后有家,有了国家和平安定,过年才能幸福快乐。

  6.相同点:都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

  不同点:《本命年的回想》意在反映民间过年的传统习俗,在怀旧中获得“返老还童”之感,所以作者的叙述比较客观,饶有兴趣;而《过年》旨在表达作者对过年陋习的否定态度,文章是从“我”的这种态度出发来叙述过年的风俗人情的,体现了作者的移风易俗的改革思想。

过年阅读答案 梁实秋

  《过年》阅读题目二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煎熬()桃脯()

  番薯() 罄()

  腌白菜() 咸疙瘩()

  芥末() 饽饽()

  2.文段写的是除夕守岁,共写了几件事?请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的第二句:“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吱咯吱响。”这个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我”不能领略过年给祖上叩头的含义,想想看,在这个仪式中寄托着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画线句子用了三个“满”字,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段是作者回忆幼时过年的经历,语言不乏幽默风趣,试举一两句加以分析“过年梁实秋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阅读理解答案文章“过年梁实秋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年阅读答案】

  1.jiān áo fǔ fān shǔ qìng yāng ē da jiè bō bo

  2.共写了六件事:熬夜守岁,磕头要压岁钱,拜祖先,放鞭炮,分杂拌儿,吃年夜饭。

  3.写出了过年时的喜庆气氛和孩子们的喜悦心情。

  4.表达对祖先的怀念与崇敬,也祈望先人保佑后世子孙平安显贵。

  5.三个“满”字写出了所备食物的丰盛。

  6.示例:(1)我却怕那麻雷子二踢脚子。这一句近似口语的表达,写出一个男孩对炮的独特感受,语言自然亲切。(2)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吃?“低枝倒挂”一词生动传神地写出“我”因熬夜而困倦不堪的动作,语言不乏幽默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