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月牙儿》分析(3)

时间:2021-08-31

二、 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必须对传统文化继承并加以发展,但传统文化并非都是好的,它也存在着弊端。这种弊端就是封建社会遗留下的思想,对女人的种种定下的规则,令女人无法在社会中独立生存,女人只能够依靠男人,才能过着正常人的生活。小说中幼年丧父的月牙儿与母亲相依为命,而结局是悲惨的:母亲为养活两人,不得不走上卖肉的日子。而长大后的月牙儿也体会到了这个“道理”:“女人得承认自己是女人,得卖肉。”找到女儿的母亲竟然也认为女儿这么做是正确的:“女儿已是个暗娼,她养着我的时候,她得那样,现在轮到我养她了,我得那样!女人的职业是世袭的,是专门的。”身为母亲竟然不为此感到悲哀,甚至认为应该如此,这不正是封建传统文化所为吗?

三、 对满族人民的同情

  老舍受的教育是民族传统式的,与满族历史和文化传承渊源深刻。清王朝的灭亡使得整个满民族被汉族的人歧视,满汉两个民族二三百年间总体相安无事、友好相处的过程被人为地遮蔽起来,而且满民族为中华而开疆扩土、保国护民的慷慨奉献的历史也被忽略,满族人的形象一概地被丑化至于妖魔化。旗人们不敢在公开场合暴露自己的族籍,成了普遍现象。老舍始终关注着北京城乃至国内各地满族同胞们的命运。随着清朝的覆灭,北京城里本已十分贫困的下层旗人,最终断绝了因职业从戎所领取的为数不多的粮饷,又一时难以学成其他的谋生手段,被饥寒逼迫着,大批地涌入了城市贫民的生活行列。他们当中,洋车夫、巡警、艺人、工匠、小商贩都大有人在,就是沦落风尘成了的也不乏其人。据资料显示,当时北京城内90%的都是旗人。《月牙儿》便是老舍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带着异常凄苦的语调,将一个孤苦无依的旗女子一步一步走向堕落的过程讲述出来。老舍不能接受世间对自己同胞们的随意诟病,在他的写作中他虽不直接标明个中人物是满人,却往往透过这些人物的身份、经历、性情、举止,暗示她们的特别来路,写出他们的勤恳、善良、纯正、自尊。月牙儿便是这么一个善良勤恳自尊自爱的人,但最后却被逼得无论可走。整部小说透露着老舍对满族人民悲惨遭遇无限的同情。四、月牙儿所代表的意象

  鲁迅先生说过:“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月牙儿》便是这么一个悲剧。小说中主人公一生唯一的慰藉不是母亲,也不是爱情,而是天上的那个孤寂纯洁的月牙儿。“月牙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本身就蕴涵着一种悲凉感,而这短短的小说中,月牙儿这一意象反复出现达十几次之多,月的意象在文中反复出现,作者又不断变换笔致,或写乌云遮月,或写暗夜无月,或写暂时欢乐时不曾观月,把整篇小说升华到一种象征的诗的境界。文中的月牙儿与主人公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让人在绝望中看到那么一点点的希望,这种希望虽然微弱,却已足够令人在这悲惨中继续存活。

  老舍笔下的月牙儿是悲惨的,其悲剧是宿命的悲剧。《月牙儿.》中,作者依旧未改那悲剧性的笔致,渲染着人物的无奈与苦楚,让人们在黑暗中看不到一丝光明的前景,使人感到凄切黯然。《月牙儿》像是一首哀歌,是老舍先生唱给族人,唱给所有经历过苦难的人们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