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二马》中的英国形象(3)

时间:2021-08-31

  三、“社会集体想象物”与个人情感投射造就矛盾的“英国形象”

  出于对英国物质技术文明的欣羡,老舍将“英国”塑造成为一个先进的理想国度,甚至英国人对中国人的轻蔑他也可以用“力”的标准加以解释:“海军不成海军,陆军不成陆军,怎么不叫专以海陆军的好坏定文明程度高低的欧洲人看低了!再说,中国还没出一个惊动世界的科学家,文学家,探险家――甚至连在万国运动会下场的人材都没有,你想想,人家怎能看得起咱们!”{7}但老舍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出于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爱国自尊心,在看到英国人的傲狭与殖民思想后,自然对英国充满抵触情绪,呈现在他笔下的“英国”便是高傲而冷漠的异邦。    这种矛盾心理是受到“社会集体想象物”的影响。所谓社会集体想象物,就是“全社会对一个集体、一个社会文化整体所作的阐释,是双极性(认同性/相异性)的阐释”{8}。由于一个作家(读者)对异国现实的感知与其隶属的群体或社会的想象密不可分,因而有必要对社会集体想象物进行研究。老舍的这种矛盾心理潜在地与近代中国人的心理不谋而合,或者说是受到后者潜移默化的影响。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便用坚枪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同时也打开了中国人的眼见。中国人惊羡于西方的文明开化,却又对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满含敌意。提到英国,中国人的第一印象便是科学、民主,或是鸦片、殖民,对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中国人总是处在极度矛盾之中。

  应该注意的是,作家的个人生活经历与情感也会影响他的创作。老舍虽是受邀到伦敦大学讲学,但生活却极为艰苦,每年的工资不抵一个学生的生活费,除去自己的生活花费还要邮寄回国,衣食住行可谓拮据。除此之外,英国文化与社会环境给老舍的内心带来了极大冲击。老舍一方面为英国国民性中的闪光之处所吸引:独立谨慎、理智进取、重视知识,以及讲秩序和强烈的国家观念等,另一方面又处处感受到英国人的傲慢。于是,与其他旅居国外的中国人一样,老舍惊讶于西方国家的先进、强盛,又为不公平待遇感到愤慨、仇视。这种情绪不可避免地出现在作品中,呈现给读者的便是对英国形象的矛盾刻画。可以说英国形象的矛盾性是老舍先生个人情感的投射。

  在老舍笔下,英国形象是一个矛盾体,是老舍无意识中表现出的“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的结合。它既是科技先进的文明国家,又是高傲冷漠的侵略者。老舍在艳羡英国的文明开化的同时,也用幽默嘲弄的笔调塑造了一群“丑陋”的漫画人物似的英国人。英国形象中的一切优点都是老舍对中国的希冀。他的这种矛盾心态正是中国与西方交往历史中心态变化的缩影,是老舍个人生命体验的投射,也是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