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的“生命意识”

时间:2021-08-31

  引导语:《老人与海》是一部不朽的经典作品,是一部历时一个世纪的巨作,它告诉了我们人生哲学中的诸多道理,与小编一起来探讨《老人与海》的“生命意识”。

 《老人与海》的“生命意识”

  有人说,“海明威是一个故事”;那么他的《老人与海》就是一个传奇。的确如此,其实《老人与海》我读过很多遍,每次读总是有不同的收获。记得开始去读是因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读出的是他的“冰山风格”和“硬汉精神”;后来因为是“二战”后的一部名篇,想探究那时的社会背景,从中读出了“对人的尊严和人格的尊重”,还读出了“人如何都要保持精神的独立,肉体可以消失,但精神不能消失”;再后来教学生又读出了“人应该要有挑战人性的极限,赞美人的意志和力量”:真是常读常新。再次读这位“老人和海”,我心中又忽然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庄严和肃穆,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惊悚,海明威那种强烈的“生命意识”让我不忍掩卷。

  生命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在海明威的眼里“生命意识”首先表现为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生存状态应该是生命个体的存在形式,它的含义应该是健康、有活力、积极向上、生机勃勃。在《老人与海》中每个生命个体的生命状态都是令人兴奋的。

  在海明威的文字中,大马林鱼体重多达1500多磅,但不迟钝、反而是反应敏捷,在大海中机智、还能与老人斗智斗勇。而老人呢,虽是头发已白,但是斗志很旺;虽是84天没有捕到鱼,但是第85 天还是坚持并终有所获;虽是众人不屑,但是从不气馁;虽是独处深海,但是仍然想到自己要勇敢担当一切;虽是两手空空,饥肠辘辘,但是美梦犹存,令人惊叹。还有那成群的鲨鱼更是体现作为海中之王的气势,凶猛、无所畏惧,群体意识极强,攻击力极强。那是那毫无边际、千变万化的大海也是那样惊人心动:一个个都是如此具有壮阔之美,在这里生命是鲜活的,生命状态爆发出的力量是如此矫健;我们甚至可以从《老人与海》行间里能触摸到作者那颗勃勃跳动生命之心,生命的状态让我们知道世界独具的魅力。

  不仅如此《老人与海》还让我们感受到生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和谐的关照。在“生命的意识”体现中海明威告诉我们的是:生命个体状态不只是生命个体的自身的努力和生存魅力,更取决于生命个体之间的相互依存;没有依存,就没有生命,没有依存,生命就是孤单的,自然的永恒就是一个瞬间即逝的过程。在《老人与海》中大马林鱼、老人、其他渔人、小孩、鲨鱼,还有理想与现实、现实与梦想、过程与结果、形体与精神、生存与死亡,这一系列的关系无不很有张力的缠绕在一起,生命的相互依存不是一种简单的供给与需求关系。

  我们不妨捕捉他们之间的优美旋律,在那里大海是一切生命必须依存的空间,各种形体依附于其中;老人与其他渔人还有小孩依大海而生,那生存又依附于大马林鱼,而大马林鱼依存的应该是更小的个体,鲨鱼则是大海中的王者,连“老人与大海”也都可理解为另一种生命状态之“争”,同时大海又因这一切而凸显其壮阔来。

  在这里生命的依存不是用结果来判定,不能用消亡和毁灭来宣告生命的结束,任何一种结果都只是一个很短暂的生命过程,所谓的猎者、被猎者都是相互转换。当我们可怜身体庞大的大马林鱼成为老人的盘中餐时,我们马上就得担心老人行将成为鲨鱼的口中食,而当我们感叹老人的胜利时,就又不得不惋惜它的所获只是一副空鱼架,所有一切都不能用成功来判定,只有自然地统一的生命状态。

  更让人惊叹的是《老人与海》背后的“生命意识”不仅是宣扬自然的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以及生命个体相互依存,更主要是它把那种生命的自然内涵,升华到一种新的高度和境界,也就是精神境界。生命的个体是自然的,生命个体之间相互依存也是自然的,也必须是符合自然法则,不能以人的主观改变结果的存在,更不能设想出老人的英雄之举,编造过度的行为准则,但是另一方面生命也确有更深层次的精神敬畏。我们不能用生命个体“活”的生存状态来评定生命的意义,也不能用“消亡”时的结果来昭示生命的乏力,更应该看重的是生命个体在生与死过程中表现出的精神,作品在塑造老人的形象时作者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一点。在海明威的眼里相对于1500多磅的大马林鱼,人是弱小的,何况是老人?更何况是身心俱疲的老人?但生命个体的精神能改变这个一边倒的生命天平;当老人再次面对成群的鲨鱼的,那生命更是弱小,但生命后的精神仍然主宰一切,就连大海都徒呼奈何,生命的敬畏却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特别是当生命把一副空骨架拖回海岸时,那更不是对生命中精神最美的礼赞吗?无怪乎海明威此时也无法控制自己,必须让老人能美梦犹存。

  当我们平时时总是看到生命的弱势、卑贱、怯懦和短暂时,我们真应该感到羞愧,尊重生命,尊重生命的最高境界,勇敢认真去把握我们的生命,这一切生命的意识不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记住的吗?再看一下《老人与海》,真不愿放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