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案

时间:2021-08-31

《兰亭集序》教案模板集锦八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兰亭集序》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兰亭集序》教案 篇1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1、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学要求:

  一、导入课文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二、听录音(再出示碑贴全文)

  三、自由读

  四、赏析第一段

  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让我们先来看,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会?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

  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接下来,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五、再读第一段。

  六、范读第二段,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痛”。

  作者因何而痛?

  “俯仰”:指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相联。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

  讲析: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的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舍万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兰亭集序》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记诵全文。

  2、掌握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特点,体会行文之妙。

  3、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无常、终归于尽之慨,感叹中含积极之情。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美文,必须加强诵读。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抓住序的特点和本文行文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要点:介绍有关常识,整体感知文意。

  一、导语。人们早就开始了对生死的思考。司马迁: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一代书圣王羲之也为我们献上了对生死的哲理思考。

  二、介绍。王羲之,书圣,行草《兰亭集序》誉为行书第一。其人曾一度为官,积极用世,后辞官归田,娱情山水,胸怀旷达。

  序,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文字。多介绍成书经过,意旨,作者情况等,亦可评论。古人宴集,常一同赋诗,推一人作序。

  三、感知全文。

  1、听录音。正音。guǐ癸xì禊shāng觞chěng骋shāng殇

  2、初步品味本文骈散的特征。

  3、对照书序,感知内容。:

  作诗缘由(修禊事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情形(一觞一咏)

  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

  意义(后之览者,将有感于斯文)

  借题发挥(论生死)——这是不同于一般序文之处

  形成以下情况1。记盛况

  2、抒感慨

  3、交代作序目的

  四、学生对照注解,疏通全文。

  共同解决练习。积累文言知识。

  五、作业。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内容:分析与诵读

  一。复习。诵读。

  二、分析。

  1、学习第一节。

  如何记叙盛况?

  时间:永和九年,暮春地点:兰亭目的:修禊事人物:群贤少长

  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气:惠风和畅

  活动:流觞曲水感受:信可乐也

  “信可乐也”到底有几乐?(良辰1乐;美景2乐;赏心3乐;乐事4乐;人贤5乐)

  结合上述内容诵读。

  鉴赏:体会作者状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想象这一扑面而来的春天气息,游人如织的快乐之景)

  用清新明快的调子朗读。

  2、学习第二节。

  这节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议论的?如何展开逐步?

  承接上文之“乐”而来,由乐而忧,又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由现今人们相处,处世各异,静躁不同,但忧患之源相同。A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而快然自足,所之即倦,感慨系之B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向之所欣,转眼之间以成陈迹C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故死生亦大矣。

  欣于所遇及所之既倦

  叹死生亦大矣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小结:本段以议论为主,探讨人生哲理,朗读宜用和缓语气读之。

  3、研习第三节。

  理清文脉:昔人兴感,若合一契——古人也有感于生死

  批评:一生死,齐彭殇

  后之视今亦如今之视昔记此文以免不彰

  三、探究。

  品本文行文之妙:由昔人兴感说起,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这样把昔人、昔人,今人、今文,后人串连起来,巧妙交代了编集之由。

  谈对一生死,齐彭殇的看法:把生死等同,长短等同是错误的。不同的人生死不同。臧克家“有的人死了,他还或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所以应该珍惜生命,活着有价值。

  对作者生死观的认识:作者不为言谈家的论调所蒙蔽,借题发挥,阐述了他的生死观,显其旷达性格;但他毕竟生于国力衰微的东晋前期,意志消沉,不求进取的风气也影响之。分析——积极的一面,从第一段中可感受到作者快乐之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从第二段对人生苦短的感慨中,也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眷恋之情;从第三段中,批评虚无主义,对玄风盛行的批评也有积极的意义。

  四、拓展。人生苦短,人之共叹。但大多数却经受了人生的考验,创造了瑰丽的人生。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抒发的恰恰是建功立业的决心。苏轼:人生如梦,却表达的恰恰是建功立业的渴望。李白虽“人生在世不称意”,却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毛泽东叹“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五、小结。

  教学反思:这是一篇文笔简练,行文高妙的美文。既有语言的隔阂也有理解的难度。选准切入口很重要。作为一篇序文,不妨从序文特点入手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作为一篇千古名篇,当自有它的与众不同之处。那边是它借题发挥,独树一帜。

  一篇文笔优美、哲理深奥的散文。自然要细读细品,方能悟出其行文之妙;对生死哲理,必须重锤敲打,纵横联系以期让学生弄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