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案(2)

时间:2021-08-31

《兰亭集序》教案 篇3

  本课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兰亭集序》摹本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投影:

  多音字:会稽(kuài jī)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

  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 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四、朗读课文。

  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五、品读课文。

  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六、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练习一。

《兰亭集序》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及旷达胸怀。

  2、通过朗读训练,体会本文清丽流畅、骈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2、本文写景、抒情、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第一课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

  书法是起源于我国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我国书法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书法大家,如并称二王的王羲之、王信之,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等。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件件美不胜收的书法精品,丰富了我们的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件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书法作品,它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兰亭集序》,书法上也称《兰亭序》。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生朗读课文注释①。

  提醒学生注意课后小短文。

  《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我们今天不妨就来一起学习王羲之这篇文质俱佳的《兰亭集序》。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多媒体显示:兰亭和兰亭有关的幻灯片)

  我们先来看几幅有关图片,然后一起听老师朗读课文,同学们可一边听朗读,注意句读和语气,一边整体感知品味这篇课文。

  三、朗读品味,分析内容

  1、齐读课文第一段,分析:

  问:这一段作者记叙了兰亭盛会,同学们找找看,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答: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与会者等。并有写景、叙事和抒情。

  进一步明确写景、叙事和抒情的语句。

  (略)

  再明确层次。

  (层次不必过细,只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已。)

  归纳第一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乐。

  再读课文第一段,要求读准句读、读出语气,师略作点评。

  2、个别朗读课文第二段,分析:

  学生归纳第二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痛。

  问:作者为什么感到痛?

  (要求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答: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问: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答:死生亦大矣。

  师点评:在享受了难得的聚会和快乐后,作者深切地感受到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再坚强的生命终要走向灭亡。面对这铁一般冰冷的自然规律,作者不由得感叹死生亦大矣。

  3、个别朗读第三段,分析内容:

  学生归纳第三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悲。

  问:作者为什么感到悲?

  生讨论。

  师归纳:承上文死生亦大矣之痛而来,古人、今人、后者三者都对这同一话题有同样的感慨,都逃避不了生命终将殒灭这一规律,所以王羲之感到悲,这也反映了魏晋时代由于玄学盛行,士大夫们多崇尚老庄思想,很多人都笃信死生一彭殇齐,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这种思想对王羲之不能没有影响。

  但王羲之还说出了一句话,它是整篇文章的亮点所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得等量齐观,其中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点实事,不宜空谈玄理。这也反映了王羲之的旷达性格。

  4、分析本文特色:

  本文是一篇书序,却这样借题发挥,阐明了自己的生死观,书序能这样写吗?

  多媒体显示:

  序:序,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的的缘由、目的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的内容,也作叙文。

  本文中也有一些语句反映了书序的特点。

  (要求学生寻找并读出。)

  多媒体显示:

  作诗缘由──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成书经过──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编集目的──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学生所读内容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明确。)

  多媒体显示:

  明·徐师曾《文体明辩》《尔雅》云:序,绪也。字亦作叙,言其善叙事理,次第有序,若丝之绪也。其为体有二,一曰议论,二曰叙事。

  明确:这段话表明书序也可以议论,也可叙事,即可以借题发挥。

  小结:本文的妙处正在这借题发挥上,因而显得立意高远,王羲之用324字,既写出了兰亭盛会之乐,又由此生发议论,谈到死生之大,进而谈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多媒体显示:

  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痛,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悲,后之视今,亦由古之视今。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说到这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作家王瑶的一句话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多媒体幻灯片),这句话说的也正是在有生之年要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

  多媒体显示:

  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

  ──王瑶

  五、课内拓展延伸

  1、课内尝试背诵第一段。

  2、学生交流自己的人生态度。

  3、集体诵读课文。

  六、作业

  背诵全文,进一步领会本文的佳处。

【【必备】《兰亭集序》教案4篇】相关文章:

1.兰亭集序的教案

2.《兰亭集序》教案

3.《兰亭集序》教案

4.兰亭集序教案

5.兰亭集序教案优秀教案

6.兰亭集序试讲教案

7.兰亭集序的优质课教案

8.兰亭集序优秀教学教案

9.兰亭集序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