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实录(原创精品)(2)

时间:2021-08-31

  第二课时

  师:人们早就开始了对生死的思考。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诗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一代书圣王羲之也为我们留下了他对人生哲理执著探索的踪迹。

  师:为了更好地理解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先请四位同学们口头翻译全文。

  生1:(翻译第1段。)

  生2:(翻译第2段。)

  生3:(翻译第3段。)

  生4:(翻译第4段。)

  师:接下来朗读、背诵全文。要读得连贯流畅,有韵味。

  生:(朗读,齐背课文。)

  ──以翻译为中心,通过翻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快对课文的熟悉速度,最后达到当堂成诵。

  师:下面通过研究探讨,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我们一起看看文章第1、2段,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

  生5:第一段中写景色十分优美、许多贤人在一起集会饮酒作诗,所以作者十分高兴。

  师:好,我们一起总结一下作者欢乐的原因。刚才说到“美景乐事”(板书),还有别的吗?

  生6:聚会的人都很优秀。

  师:能用两个字概括一下吗?

  生7:可以说“人杰”。

  师:不错。(板书:人杰)

  生8:还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所以作者感到快乐。

  师:这里是指天气好,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生(全体):是“良辰”。

  师:联系前者所说,作者感到高兴主要因素是:良辰美景、人杰事雅。那他感到痛苦的因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