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2)

时间:2021-08-31

  五、研习文本

  (一)研习第一段

  1、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2、在这一段中作者说“信可乐也”,那么作者到底乐什么? 结合文中的语句来分析一下。

  (学生在书中划出相关语句,学生分析,老师点拨并引导概括。)

  明确: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人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美景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乐事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赏心

  【过渡】:第一段主要是记叙了兰亭宴会的盛况,表达自己的快乐心情,俗话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面对即将散去的宴会,王羲之发出了无限的感慨,心情一下子转入痛中来。

  (二)研习第二段

  1、请同学们在第二段中找出能体现作者“痛”的语句来体会作者内心的痛。

  (学生找谈感受老师点拨)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人生短暂

  欣之所遇,快然自足

  所之既倦,感慨系之————欲望永不能满足(世事无常)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世事变化之快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生命终归于毁灭。

  明确: 痛 —————— 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板书)

  【过渡】:作者由兰亭盛会的乐转入到人生的短暂,世事的无常之“痛”中来。是不是只有王羲之一人有“死生亦大矣”的痛惜呢?看看第三段,找出相关的语句思考这一问题。

  (三)研习第三段

  1、学生朗诵第四自然段。

  2、思考:找出和作者生死观有密切联系的一句话,说说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

  明确: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视之。

  介绍背景:

  东晋时人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认为人生无常,生死等同。

  (先概括东晋时期的这种风尚,再谈为何会有这种思想。)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最黑暗的时代,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思想虚无。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即所谓“一死生,齐彭殇”。

  3、思考:对于作者的人生观,还有哪些人与之相同?

  昔人

  时人 同痛“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后人  六、总结: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会,都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结束语:

  今天,我和同学们在这样一个时刻,一起聆听了王羲之面对生命的悲叹。王羲之虽然逝去了,但他的书法艺术却永远散发着魅力。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兰亭集序》,我们,又该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什么呢?这是这节课我留给大家思考的问题。

  再诵读一遍课文,体味王羲之的人生态度。

  (师生齐读最后一段)

  七、作业:课外思考拓展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已经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的,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