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优秀课件

时间:2021-08-31

  兰亭集序

  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为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王羲之

  《世说新语·雅量》: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王导)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郗公云:‘此正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王羲之逸事

  《晋书·王羲之传》:“羲之尝在聚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老姥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王羲之逸事

  翻译文句

  1、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以之兴怀。

  写景状物

  记会 乐

  畅叙幽情

  所遇既倦

  兰亭集序 慨叹 所欣已陈 痛

  终期于尽

  昔感合一

  明意 虚诞妄作 悲

  重温名篇

  思考:乐之由、痛之因、悲之源

  问题一: 兰亭聚会,俯仰之间,“乐”在何处?

  问题二:

  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第二段中,作者表现了人生俯仰的哪些“痛”?

  问题三:

  第三段中俯仰古今,其“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作者“悲”什么?

  俯

  仰

  问题一: 兰亭聚会,俯仰之间,“乐”在何处?

  地胜: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环境优美之乐

  事趣:流觞曲水 一觞一咏

  相聚诗酒之乐

  时美: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气候宜人之乐

  人杰: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名士相聚之乐

  兴雅: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

  生活美好之乐

  乐

  古之“曲水流觞”处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由

  景致

  兰亭盛会

  叙宴集盛况

  乐

  问题二:

  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第二段中,作者表现了人生俯仰的哪些“痛”?

  痛之三: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毋容抗拒

  (终期于尽)

  痛之一:生命本体永难满足的内在欲望

  (所遇既倦)

  痛之二: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停无法掌控

  (所欣已陈)

  发人生感慨

  痛

  问题三:

  第三段俯仰古今,其“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作者“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