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朗读(2)

时间:2021-08-31

  二、学情分析

  本文思想感情跳跃性大,对生死问题的议论深刻。高一学生阅历浅,不易理解作者在文中由乐到痛到悲的感情变化和作者在感叹之中蕴含的积极情绪。所以这节课淡化了对生死关的处理,引导学生梳理感情脉落后强化落实背诵。

  课前预习指导:

  1.大声朗读文章三遍,做到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2.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逐字翻译文章内容,做到书面圈划或标注重要文言字词。

  3.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一段的段意。

  学习目标:

  1、运用书面积累和梳理的方法,能够准确说出所、于等重点虚词和虽、修、次等重点实词的含义,能够结合语境辨析介宾结构后置句。

  2、在反复诵读中读懂作者的感情进而会背第一段,50%的同学会背第二段。同时能够积累本课的四字短语。

  学习过程

  一、导入:永和九年,农历三月初三,好友,亲朋,几杯顺水飘来的酒,北方汉子的风骨与才情,与水汽氤氲的江南水乡珠联璧合,于是成就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五字”的“天下第一行书”。——这就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作为王羲之的家乡人,同学们在朗读、感受这篇文章的时候,应该更加心灵相通吧?好下面我们齐读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出示学生(板书)

  过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习文言文,离不开诵读。下面让我们在读中理解文义

  活动一:读中解

  1、出示难读的字,请学生读,正音。

  2、出示重点文言知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3、点名读,并点评。

  4、师范读。

  活动二:读中品(注意重音、停顿、语气、节奏等)

  大家齐读全文,在每一段中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感情。

  乐──痛──悲 (板书)

  过渡:接下来具体研读作者是怎样表达三种不同情感的。默读第一自然段来体会一下作者的这种乐从何而来呢

  第一段:

  1、思考问题:本段共有六句话,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表达这种快乐之情的?

  明确:

  时间:“永和……癸丑……暮春……”地点:“……兰亭……”目的

  人物:“群贤……少长……”

  环境:“此地有……,又有……”

  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仰…俯…信可乐也”

  2、教师提示重点词句: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省略句,虽:虽然 以,觞,以。

  小结:套用王勃《滕王阁序》里的话就是“四美具,二难并”,在这天朗气清,环境优美地方,人生知己,畅叙情怀,怎能不乐?所以最后一句信可乐也应该怎样断句?朗读时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要尽可能的读出这种逍遥自得的心情。(有感情地自由朗读)

  本段的四字短语有: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游目骋怀。

  背诵第一段

  过渡:兰亭聚饮,自是乐事,然而有聚必有散,世间“没有不散的筵席”,作者由聚散想到了什么呢?让他大发感慨——岂不痛哉。男生齐读第二段

  第二段:

  1、思考问题: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痛的?(注意分析文中的三个分号涉及的三层意思)

  第一个分号所在句讲了两种人生态度——“晤言一室之内”与“放浪形骸之外”。

  第二个分号所在句讲了两种人生体验——“欣于所遇……快然自足”与“所之既倦,情随事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