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人生经历决定《兰亭序》的高度(3)

时间:2021-08-31

  三、文章批评虚无的思想观念。作者在文中抒发了自己的思考:每当我考察古人兴发感慨的原因,便发现都是那样不谋而合。读他们的文章未尝不叹息感伤,而内心又不太明白为什么。所谓生死如一,寿夭等同的说法,该是虚假荒诞的。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认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作者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启发那些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然逝去。

  四、作者希望文章的主题能与“后之览者”沟通。认为有必要逐一记下与会人士的姓名,录下他们所咏的诗歌。虽然时代会不同,人事会各异,但使人感慨的原因却是一致的。“向其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把他们赋的诗收录下来,不至于使其泯灭,而让其流芳百世,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作者认为,后世的读者,也将会对这篇文章有所感慨。结集的目的在于警醒后世人在读文的时候,能够充分地认识到“死生亦大矣”的思想精髓。

  人类文明的发展已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说出了许多人想说而没有说出的人生体验,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后来的人们。但发出悲叹不等于内心悲观,王羲之的人生观并不消极。他的文章多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

  上述深刻的人生哲理,作者如果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是写不出的。

  王羲之出生于公元303年,时处我国历史上的西晋末年。他的出生地史称琅琊临沂,即今山东临沂。当时,北方发生战乱,王羲之的堂伯父王导和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向王室成员司马睿建议,建议他渡过长江到江南建立根据地。司马睿采纳建议,率令大批人马南渡长江,抵达建邺(建邺后来更名为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