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人生经历决定《兰亭序》的高度(2)

时间:2021-08-31

  其一,文章揭示生命之乐。文章第一段先写“良辰”:暮春三月是会稽山区四季中最美的时光,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众多的贤能之士都来到了,老老少少集聚在一起,多么吉祥美好!次写“美景”:会稽山阴的兰渚山区,“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同志亲友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举行被今天的我们称之为“迎春活动”的“修契”活动,表明环境很美。再次写“赏心”:虽然没有音乐交响的热闹,但饮酒吟诗,也完全可以尽兴地抒发幽雅的情趣。“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表明纵目观览,舒展胸怀,足以尽情享受耳目的乐趣!此段的结论认为本次活动:流觞曲水,畅叙幽情,游目骋怀,是一件人间“乐事”,表现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二、文章揭示死亡之遗憾。人们生活在一起,很快就度过了一生。有些人喜欢各抒情怀,聚集在一室之内促膝畅谈;有些人喜好寄情于物,放浪旷达直至忘掉自己的形迹。前者“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性格的恬静或浮躁虽然各有不同,但当他们为自己的境遇而欣然于怀,一时间怡然自得,都会忘记老年即将来到。等到对所想往的事情已经厌倦,情趣随着事物变化而转移,感慨便会随之而来了。从前所感到欣喜的事,顷刻之间就成为往事,不能不因此而生感慨,何况人的寿命长短听任大自然来左右,最终都归于完结。古人说“生与死,也是大事啊!”怎能不叫人悲伤啊!文中表达的感慨“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述”,“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内含三个哲理:其一,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其三,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由此说来,生命是何其宝贵。作者引用古训“死生亦大矣”,并慨叹:“岂不痛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