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兰亭序》真迹下落之谜

时间:2021-08-31

  导语:《兰亭集序》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

王羲之《兰亭序》真迹下落之谜

  《兰亭序》是我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书法的代表作之一。唐太宗对王羲之作品的喜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会不会把《兰亭序》带进昭陵?如果是这样的话,后来有人盗掘昭陵时,是否把它偷走或者毁坏?也有人说,《兰亭序》没有被唐太宗带走,而是被武则天得到了,且就枕在乾陵中武则天的脑袋下边,或许会有重见天日的时候。

  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正值除去所谓不祥的 “禊节” (在水边举行的祭祀)。这天,王羲之邀集谢安、孙绰、希昙、支遁等41位士族名流到兰亭过禊节,饮酒赋诗。共得佳作三十余篇,合编为一集,王羲之用鼠须笔、蚕茧线为该集书写了序言。这就是著名的《兰亭序》。全贴共28行、324字。

  这贴是王羲之信手写来,字体潇洒流畅,气象万千,其中二十多个“之”,千变万化,无一雷同,成为中国行书的绝代佳作,后人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相传,王羲之后来又写了几遍,但都不及第一遍好。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王羲之死后,《兰亭序》一直由其子孙收藏。

  《兰亭序》既然是王家的传家之宝,那么,唐太宗是怎么得到它的呢?东晋以后,《兰亭序》为王羲之七世孙僧智永所有。智永,陈、隋间僧人,名法极,姓王,善书法,尤工草书。他是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的后代。不知什么原因,他在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剃度出家做了和尚,人称“永禅法师”。永欣寺的前身本为王献之的旧宅,相传是王献之隐居练字之所。智永将《兰亭序》收藏在永欣寺方丈屋的梁上,世人难得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