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集体备课材料

时间:2021-08-31

  一、课文悟读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传世之作,千百年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这么两点:

  1.作者以简洁、素雅的笔调,娓娓动人的语言,描述了一次令人神往的朋友聚会。请想一想吧:江南正是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在那祟山峻岭的茂林修竹之中,一伙亲朋密友携手并肩而来,席地促膝侃侃而谈,林外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真是人生的赏心乐事啊!不仅如此,作者所叙写的是一次规格很高的聚会:从人员上说,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从宴会的氛围来看,引清流激湍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里没有觥筹交错,猜拳行令的喧哗,没有丝竹管弦的热闹;有的是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这显然是古代文人学士及当今传统知识分子所追求的雅而不俗、素而不艳的乐境,也是他们淡雅人格性情的体现。

  2.作者对人生的感慨系之。有不少人认为,文中流露出作者人生无常和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悲观情绪,这是作品的消极因素。但我认为不可用悲观消极简单概括,应进一步具体分析。人生苦短无论对凡夫俗子,还是英雄伟人似乎都是一个万古恒新的话题。且不必说《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也不必说汉武帝的少壮几时奈老何;更不必说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也发出人生易老,天难老的感叹吗?可以说,人生苦短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心态。那么王羲之对此感慨万千,有什么不可呢?何况,作者并没有因人生短促、人生无常就醉生梦死,及时行乐,了此一生,而是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这在玄学盛行,士大夫普遍崇尚老庄哲学的东晋是难能可贵的。诚如《古文观止》所云: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似乎正是这种虽苍凉的对人之生死的感叹,触发了后世众多人的不同感受,而让人苍凉的经历,演绎出新的对人之生死的苍凉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