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的文章

时间:2021-08-31

有关季羡林的文章

  季羡林老先生是我国的国学大师,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有关季羡林的文章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篇一:有关季羡林的文章

  记得就在上个学期的一堂作业分析课中,老师与我们讲起了季羡林。老师说他是“学界泰斗”,可与中国的大熊猫相媲美。我半信半疑,然而自那时起,我便记住他的名字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偶尔遇到几篇出自季羡林之手的文章,比如《清塘荷韵》,我便像发现了宝贝似的,如饥似渴地读起来。读着他的文章,并非像别人说的那样神奇,并没有飘飘欲仙的感觉,只觉得他的文章宛如一汪明月,朴素清明,平静恬淡,让人心境澄澈。

  前几天,我看了一篇谈论季老的文章,颇富兴致地阅读,文章讲述季羡林的孤独生活。因为他是季氏家族中唯一的男孩,所以承担着为季家延续香火,光大门楣的指望。18岁时便被强迫着与只念过小学的彭德华结婚。

  强迫的婚姻永远不会有爱情的甜蜜感觉。的确,以后他对那个家不闻不问。他多次表露了他对那个家的厌恶,对那桩婚姻的无奈。在他儿子季承的回忆中,季羡林与彭德华的夫妻关系是分居到死。这让我对季老的崇敬产生了变化,好像在酒里掺了水似的,很不是滋味,因为在我看来,即便那个人他不喜欢,但毕竟已是结发夫妻,就不该不闻不问。

  今天,我又看了一篇文章,是梁衡先生的一篇关于季羡林的散文。梁衡眼中的季羡林是一面百年明镜,因为季羡林经历了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其间又经历了“文革”直到去年才仙逝。他知识渊博、学富五车,是一部近现代历史书。读着这篇文章,我的思想又渐渐发生了改变。我想,孤独的人,也许更静得下心来研究学问吧?他对婚姻的冷落,也许是对事业爱得太深吧?也许世上的人,都有缺点吧?季老的一生是献身于文学中的,他研究佛教,研究佛经翻译,研究古代印度和西域的各种语言。试想我们现在学习古汉语已是多么吃力费解,他却去读人家印度还有西域的古语言,还要理出规律来,真是不简单啊。

  季羡林,一位朴素无华的老人,一位有缺点的老人,一位杰出的老人,他真挚从容地向我们走来,又在时光的河流里隐去,留下无尽的清塘荷韵……

  篇二:有关季羡林的文章

  季羡林的如:“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等等许多人都耳熟能详,本报整理了大师的与大家分享,缅怀大师。

  我生平优点不多,但自谓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每一粒灰也还是爱国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天人合一”,就是和谐。

  如果我有优点,我只讲勤奋。

  工作是我的第一需要。

  一个“真”字示人。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学者们常说:“真理愈辩愈明。”我也曾长期虔诚地相信这一句话。但是,最近我忽然大彻大悟,觉得事情正好相反,真理是愈辩愈糊涂。

  歌颂我们的国家是爱国,对我们国家的不满也是爱国,这是我的看法。

  我说过不少谎话,因为非此则不能生存。但是我还是敢于讲真话的,我的真话总是大大超过谎话。因此我是一个好人。

  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篇三:有关季羡林的文章

  今个俺写一点季羡林,为什么写一点季羡林呢,因为俺对季羡林了解不多,恕小辈无知。初看到这个题目或许你会感到惊讶,谁叫季羡林都不知道,还愧是写文字的。知道季羡林是在高中的《语文阅读》课本上,他写了一篇叫《荷塘清韵》的文字,说实话我感觉写的很一般,与朱自清写的`《荷塘月色》相比,逊色多了。

  当时读他的文字没有什么感觉,只觉在末尾有一句:我为我的季荷祝福。整篇文字没有一点新异,都是些陈词烂调,自己写不出来开始引用死人的东西。倒数第二句竟然引用了雪莱那句自欺欺人的话,雪莱的那句既然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话,让人的耳朵听到都长糨子。后来知道他是一代鸿儒,研究梵文印度学,翻译很多著作,出版24部书可谓著作等身,而当有记者问他印度什么时间独立他竟然胡言乱语回答不出来。俺竟不知他是一代鸿儒,一说到名家大师就会让人想到他的著作,提到鲁迅会想到《狂人日记》,提到巴金会让人想到《家》,提到冰心会让人想到《繁星》《春水》,提到沈从文会想到《边城》,而提到季羡林我的脑子里一片空白。

  季羡林有很多头衔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等等等。高寿九十多了,人称季老,大凡姓氏后挂个老字,身价就噌噌的上升,就会有一群奴才鸡犬苍蝇围着转。在2006年还被评为感动中国,不知道感动中国的理由是什么,一群评委吱吱呜呜也没说个所以然来。我看到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把感动中国奖杯时,季老连说受之有愧受之有愧,他为什么说自己受之有愧,他拿到这个奖,心里也不舒服,这不等于扇他两耳光吗。在颁奖词里有个荒唐的理由是他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请问各位国民谁听过这本书谁读过这本书,就这样感动了全中国。

  季羡林或许在研究印度学散文学有极大的成就,但我想他能感动中国还是牵强了些,还不如授他一个什么文学研究之类的奖。说实在的季先生研究的那些玩意,只是极少极少的人能够看明白,他能带给泱泱国民什么。据吹鼓手们介绍,他一生最牛的贡献就是,提出了一个“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理论”来解释东西方文化的变迁。我当场晕倒,隔壁瞎眼二大爷喝完二锅头后不是这样说的么?

  在《病榻杂记》中季羡林请辞三顶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接着李敖发飙说:“别人全死光了,他还没死,所以他就变成国学大师了!这些桂冠,他三个都不及格的,根本轮不到他!中国有句老话:‘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季羡林只是个老资格的人,根本轮不到他做大师。”这是李敖在接受《南方周刊》记者时说的。强烈支持这个观点,五体佩服。近来,“孔子热”持续发烧,连王朔都站出“说三道四”了,他可不带文雅的,张口就骂。2007年8月17日,他发文《惊闻季羡林进言定孔教为国教》,季羡林建议将孔教定位国教是“开历史倒车”,并骂季羡林先生为“老贼”,称其“临死还要祸害中华”。王朔的话有点偏激,但也不无道理。

  我想这季老一大把年纪了不容易,还要发挥余热尽其所能做个秋后蚂蚱,又出版了《生命沉思录》谈哲学谈人生谈文学说“现在的长篇小说的形式,很难说较之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有什么优越之处。戏剧亦然,不必具论。至于新诗,我则认为是一个失败。”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头睁着眼说瞎话,一副遗老嘴脸,把小说诗歌的成绩一概抹杀,除了他写的散文功绩,一个人说一次昏话并不难,难的是一直说昏话。

  季羡林在书中也写到:“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用季羡林的话说,“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这是谁给他戴的帽子,弄得他浑身起鸡皮疙瘩,不言自名就是那些蝇营狗苟的人,逢迎拍马,趋炎附势。这批人的大量存在,说明了什么我也弄不明白。最后借用何三坡在博客的话收尾:“老朽不可怕,可怕的是他身边的那些个嗡嗡乱飞的虫子,趋炎附势的苍蝇,总想把一个满嘴昏话的老糊涂虫抬到大师椅子上坐着,这才是我们应该警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