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好比接力赛——一代鸿儒季羡林访谈录(3)

时间:2021-08-31

  《牛棚杂忆》不出对不起子孙后代

  记者:您刚才谈到“文革”遭遇,读过您的《牛棚杂忆》,给人震撼很大。据说您认为,这本书非出不行,不出对不起子孙后代。您是怎样考虑的?

  季羡林:把“文革”的遭遇写出来,我认为,是对后世子孙负责。我们不写,对不起后世子孙。一个这么伟大的民族,发生这么大的悲剧,这是一个空前的悲剧,我希望它绝后啊!从1932年我21岁时起,我几乎每年都写点东西,可是1967至1977年,长达11年的时间内,竟然一篇东西都没有。为什么会成这个样子?大家心里都明白。而且,岂是我一个人如此,全国不知道有多少、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都如此。由此可见,所谓的文化大革命究竟产生了多么严重的后果,不是清清楚楚的吗?所以我认为,如果把这一场灾难的经过如实写出来,它将成为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一面镜子,常在这一面镜子里照一照,会有无限的好处,它会告诉我们,什么事情应当干,其么事情不应当干。

  记者:“文革”那段残酷的经历,是什么信念支持您渡过难关?

  季羡林:“文革”中在揪出来被斗得晕头转向的时候,和“文革”中许多自杀者一样,我也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可是,当时,就在我准备出门跳墙逃走、到圆明园的芦苇丛中自杀的时候,红卫兵冲进我家,解押我去批斗。在这场批斗中,我被打得躺在地上站不起来,然而我-下子得到了“顿悟”:一个人忍受折磨的能力是没有极限的,我能够忍受下去!

  治学经验:“勤捉”

  记者:您被公认为学界巨匠,可否谈谈您的治学经验?

  季羡林:谈到治学经验,总的来说是卑之无甚高论。我记得,鲁迅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讲了一个笑话:一个江湖郎中在集市上大声吆喝,叫卖治臭虫的妙方。有人出钱买了一个纸卷,层层用纸严密裹住。打开一看,妙方只有两个字:勤捉。你说它不对吗?不,它是完全对的。但是说了等于不说。我的经验呢,压缩成两个字:勤奋。再多说两句就是:争分夺秒,念念不忘。灵感这东西不能说没有,但是,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勤奋出灵感。

  记者:您的散文情真意切,独具魅力,散文集《赋得永久悔》还获得“鲁迅文学奖”。很想知道您对写作散文的一些看法。

  季羡林:我认为,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这二字也可以分开来讲:真,就是真实,不能像小说那样生编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即使是叙事文,也必有点抒情的意味。《史记》中许多《列传》,本来都是叙事的,但是,在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片悲愤之情,我称之为散文中的上品。贾谊的《过秦论》,苏东坡的《范增论》、《留侯论》等等,虽似无情可抒,然而却文釆斐然,情即蕴涵其中,我也认为是散文上品。  人生好比接力赛把自己这一棒认真负责跑完

  记者:您怎样看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季羡林:我觉得,在人类前进的极长的历史过程中,每一代人都只是一条链子上的一个环。拿接力赛来作比,每一代人都是从前一代手中接过接力棒,跑完了一棒,再把棒递给后一代。这就是人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如果有的话,就在于认真负责完成自己这一棒的任务。另外,我认为,一切人生观和价值观,离开了这个责任感,都是空谈。

  记者:您所喜欢的人生座右铭是什么?

  季羡林:说到座右铭,我没有多少哲理,也讨厌说些空话、废话、假话、大话,可以说,我一无灵丹妙药,二无锦囊妙计,我只有一点明白易懂简单朴素、迹近老生常谈、又确实是真理的道理。我引一首宋代大儒朱子的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来源:王辛《中学生读写(考试版)》,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