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读了两所大学(2)

时间:2021-08-31

  这一年,季羡林刚满24岁。踌躇满志的季羡林告别父老乡亲,一路乘风破浪,来到了欧洲腹地的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兼修英国语言学和斯拉夫语言学。其中所学的外国语包括梵文、峇里文、吐火罗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等。德国教师“彻底性”的工作态度堪称世界著名:认真、细致、谨严、热心,对学生关怀备至,循循善诱。正是在这些教师如瓦尔德施米特教授、西克教授、布劳恩教授等人的严格训练下,季羡林克服重重困难,用六年时间修满所有课程,1941年,通过论文答辩和口试,以全优成绩,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季羡林饮水思源,对这些德国教师常怀感激之心。季羡林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及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帮助他修改论文的情景,这位教授对他的批评,使他深深认识到“没有创见,不要写文章,否则就是浪费纸张。有了创见写论文,也不要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空洞的废话少说、不说为宜”。他在另一篇回忆西克教授的文章中则写道:“西克教授,是我平生遇到的中外各国的老师中对我最爱护、感情最深、期望最大的老师。一直到今天,只要一想到他,我的心立即剧烈地跳动,老泪立刻就流满全脸”。

  季羡林其所以能在1956年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时称学部委员),其所以能被人誉为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文学家乃至国学大师,这中间固然与他个人的天资、勤奋、爱好密切有关,但无论如何也是与他就读了两大学即清华大学和德国哥廷根大学,以及两所大学的老师对他的谆谆教诲、精心培养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