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马缨花》赏析(4)

时间:2021-08-31

  如果说《马缨花》一文以情取胜的话,那么《雾》则是以理取胜,更能体现出“学者散文”的特点。《雾》是作者出访尼泊尔时所作,在文中他插上幻想的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对于“模糊的美”展开了理性思考,揭示了“模糊性”的普遍存在,这与他对东西方文化的思考是一脉相承的。文章以“雾”为线索展开,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说自己不喜欢雾,通过对比,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突出雾的模糊性和遮蔽性的特点,说明自己来到加德满都以后对雾景的喜欢、欣赏、赞美。继而多方展开联想,纵横驰骋,从文学、科学、社会、自然等多个角度人手,表达自己对雾的理性思考,认识到在社会生活和科学以及在大自然和人们的审美观念中都有模糊性存在。最后赋雾以情,以自己“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作结。因为本文以理趣为主,所以文中多简洁而又发人深思的议论,如:“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这句话告诉我们,朦胧模糊的东西有时反而更美,更能激发观赏者的想象,从而增强审美情趣。

  季羡林先生在谈到自己对散文的意见时说过,“思想内容要有真情,不能虚情假意,胡编乱造,无病呻吟”。“散文要讲究章法,结构严谨,头尾响应,炼字炼句,总之要惨淡经营,绝不能随意为之”。他认为理想的散文应“淳朴而不乏味,流利而不油滑,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欣赏大家散文,我们可从季先生的主张当中得到启迪:散文的精髓就在于“真情”二字,“真”就是真实,不会生编硬造;“情”就是有抒情成分,即使叙事也有抒情的味道。还有就是文章形式章法谨严,语言醇厚,绝无随意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