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的读书与治学

时间:2021-08-31

  季羡林先生是硕果仅存的国学大师,精通数门外语,堪称语言天才。然而这样一个蜚声海内外的学者,却十分谦虚、朴实,一再声称自己“鲁钝”“平凡”,其读书之刻苦,治学之严谨,均罕有其匹。

  解放后,季羡林长期在北大任教,且承担繁重的行政工作,每天上八小时班,有时还要加班加点。可他却写出了上千万字的著作。他写作的时间从何而来?原来,季羡林每天早上四点准时起床,一鼓作气写上三个钟头才去上班。

  由于白天会多,只有黎明前,季羡林才能安安静静写作。

  季羡林怕开会,在他看来,很多会,谈的并非正事,却浪费了很多时间。开会,使得季羡林几乎没有完整的时间,无奈之下,他就挖空心思利用时间的“边角废料”。请看他的夫子自道:

  “现在我既然没有完整的时间,就挖空心思利用时间的‘边角废料’。在会前、会后,甚至在会中,构思或动笔写文章。当然,在飞机上、火车上、汽车上,甚至自行车上,特别是在步行的时候,我脑海里更是思考不停。这就是我所说的利用时间的‘边角废料’。”

  季羡林精通多种外语,关于如何学外语,季羡林的看法主要有三点:

  首先,要明确一点,学外语无捷径可走。

  “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所谓‘有心人’,我理解,就是有志向去学习又肯动脑筋的人。高卧不起,等天上落下馅饼来的人是绝对学不好外语的,别的东西也不会学好的。”

  其次,学外语一定要“跳过这龙门”。

  “学习外语,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到了一定的时期,一定的程度,眼前就有一条界线,一个关口,一条鸿沟,一个龙门。至于是哪一个时期,这就因语言而异,因人而异。语言的难易不同,而且差别很大;个人的勤惰不同,差别也很大。这两个条件决定了这一个龙门的远近,有的三四年,有的五六年,一般人学习外语,走到这个龙门前面,并不难,只要泡上几年,总能走到。可是要跳过这龙门,就决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