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自传》读后感

时间:2021-08-31

《季羡林自传》读后感(精选4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季羡林自传》读后感(精选4篇),欢迎大家分享。

  《季羡林自传》读后感1

  作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季羡林的一生可谓丰富多彩,从幼年时的贫苦生活,少年时寄居叔父家求学,到清华园斑斓的学习生涯、留学德国十年的惊心动魄,再到回到北大历经多次政治运动,仍孜孜以求,最后得以善终的九十五年人生,该受的苦难,该享的荣耀,都没有落下,这是怎样的一笔财富啊!

  季羡林多年如一日献身学术的精神,让我感佩不已。常年四时即起笔耕不辍,留下千万字的作品,世间几人能及?可以说,季羡林是为学术而生的,“文革”动乱中担任打杂人,也不忘翻译印度史诗,一字一字琢磨,那份执着,令人惊叹;耄耋之年,天天奔波在校园与北京图书馆之间,奋笔著作八十万字《糖史》,其毅力比年轻人更甚。古往今来,成为大师者,莫不如是!我辈当铭感在心,向他们学习,为这个世界留下一点自己的东西。

  在季羡林的一生中,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两个阶段,一是他在德国留学期间,遭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战争的恐怖中,他有家不能回,与亲人也失掉了联系,依然潜心研修梵文、吐火罗文,付出了多少心血,可想而知;二是“大革命”时期,他挨批斗住“牛棚”,工资被停,只发寥寥的生活费。在最艰难的时刻,甚至想到了自杀,但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一心向学。这样的刻苦与坚持,才造就了日后闻名海内外的大师。季羡林一生敢说真话,不屈不饶,留给后人许多人生启迪。正如季羡林自己所说:“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旁边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季羡林和我们这些平凡人一样,有过得意,有过迷茫,有过高潮,也陷入过低谷,无论遇到什么境遇,他都处之泰然,坦然面对,这是我们最应该学习他的方面。

  这部自传,对家庭、妻子、儿女很少着墨,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的家庭生活并不如意。六岁开始的寄人篱下生活,青年时期在德国的十年滞留,都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妻子德华目不识丁,终生局限于家庭范围内,与拥有博士学位、走过多个国家的世界知名教授有多少话可说,有多少真感情,是很让人怀疑的,难怪自传中只有几处提到“老妻”。据说,季羡林与儿子关系长期紧张,只是逝世前几年父子亲情才得以恢复,一代学术大师的寂寞与感伤,常人能否体会得到?设若季羡林有一个志同道合的伴侣,有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又生活在平安祥和的社会大环境中,取得的学术成就是不是更大呢?人生无法假设,也只能成为一个谜,永没有办法解答了

  《季羡林自传》读后感2

  季羡林的大名如雷贯耳,只是这样一位国学大师究竟有着怎样不平凡的人生,一直不甚了了。最近,用了近一个月的晚间时间阅读了《季羡林自传》,对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

  季羡林(1911、8、6―20xx、7、11),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

  说来,和季老倒还是同行,只是咱教是的小朋友。季羡林6岁离开父母,跟叔父到济南读书。从私塾、一师附小到新育小学,因为认识“骡”字而直接读高小。12岁考入正谊中学。15岁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山东大学的校长是前清状元、当时的教育厅长王寿彭。季羡林因第一学年连续获得两个甲等第一名,得到了校长奖励的两件墨宝,“从此才有意识地努力学习”。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得到国文老师、著名作家胡也频、董秋芳等人亲切教诲和鼓励。这里学习的一年,是他一生中一个重要的阶段。“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可见,好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教育事业是天底下最阳光的造福工程,人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肩负着创造人类未来的历史使命。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是老师共有的美德,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老师能够几十年如一日不但为人师表,还为学生以后的道路铺满阳光的红地毯,就更值得可敬可亲了。

  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史,无论是孔子还是陶行知,是苏格拉底还是苏霍姆林斯基,他们之所以能名垂史册,除了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上的贡献,更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都有崇高的人格。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是学生心目中最亲切、可信而又十分具体的榜样。因此,教师崇高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长远而深刻的`。人格魅力是指人的政治道德素质、知识水平、美感形象等方面综合起来对他人的感染力,这些方面又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其中又以政治道德素质为主要的、决定的因素。教师应该脱离低级趣味,树立良好形象,即高尚的政治道德形象、渊博的智能形象、高雅的美感形象。政治道德形象是指作为新时代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处处身体力行,真正为人师表,让学生敬重。智能形象是指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精湛的业务能力,善于学习和创新,对学生循循善诱,让学生信服。美感形象是指教师不但要注意仪表、语言美,更要注重心灵美,全心全意热爱每个学生,让学生愿意亲近。这三种形象综合起来形成教师的人格魅力,变成“跟我做”的无声命令并内化为学生向上的动力,这就是教师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