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与儿子

时间:2021-08-31

  导语:在儿子笔下,季羡林可以说是一个人生的失败者,一个有国无家的浪人,一个孤独、寂寞、吝啬、无情的文人。早年的心结——寄居叔父家、无爱的婚姻、母亲的早逝,塑造了他压抑、封闭、孤傲的性格,他的意气用事毁了自己一家,又使他身陷阴谋的泥沼而难以自拔。作者颠覆了被社会塑造的“大师”的完美形象,还原了一幕幕诗意后面的血泪。作者残忍的笔触实则包含着一颗挚爱之心,他希望还原一个真实的人的形象,他也希望读者能够接受一个有缺陷的季羡林,季承为我们树立了写回忆录的标杆,这是读者的福祉。

 【作者介绍】

  季承

  中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曾任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设指挥部领导人,中国新技术开发公司及中国科学院辐射技术公司总经理等职。作为首个中美合作项目“高能物理”的核心人物,1979年被派往美国,负责与美国五大高校的合作项目。

  与李政道有近30年的合作关系,应李政道之邀曾任其主持的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顾问一职。并著有《李政道传》一书。

  生活中,季承拥有另一个身份:国学大师季羡林之子。

【内容简介】

  季羡林作为一代国学大师虽已辞世,但生前身后的种种是是非非似乎因为当事人的远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在外界的种种猜测之下,大师之子终于无法再缄其口,整理大师遗物,追忆往昔恩怨,历时年余而成《我和父亲季羡林》。儿子笔下的季羡林,大师的背影是模糊的,父亲的形象是深刻的。季承笔下的季羡林,浮华褪却,打开了大师不为人知的情感世界。

  【婚姻家庭】

  父母

  季承的父亲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南 亚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副校长。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

  母亲彭德华,济南人,比季羡林大四岁,只念过小学。1929年与季羡林结婚。在季羡林眼中,彭德华是一位贤妻良母,她对季羡林关怀备至,对子女也做到了慈母应做的一切。她同季承的祖母一起,把家料理得井井有条。季羡林维持了这段包办婚姻,以及表面的安乐与祥和。彭德华于1994年去世。陷入悲痛的季羡林在《寸草心·我的妻子》一文中写道:“如果中国将来要修‘二十几史’,而且其中又有什么‘妇女列传’或‘闺秀列传’的话,她应该榜上有名。”

  妻子

  季承1959年与第一位妻子结婚。2004年,季承和原来的妻子离婚。同年,季承与曾经照顾季老、小自己将近40岁的保姆马晓琴结婚。

  子女

  季承的长子与女儿都在美国,儿子是一个工程师,有一儿一女。女儿是做文秘工作,有两个女儿。他们会偶尔回国来看看他们。 2008年7月,季承的第二任妻子为他生下第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