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小说《牛棚杂忆》缘起(2)

时间:2021-08-31

  揭开谎言——详评季羡林《牛棚杂忆》

  我并没有看过《牛棚杂忆》,所以对他的质疑我当时无言以对。但我立即从网络找到了这篇流传甚广甚至权威的文章,从头看起。这一看不打紧,立即感到一种沉重的责任,这么的谎言被这个语言大师巧妙地虚实结合,该会给多少青少年深刻的误导啊!所以,我按捺不住心中针对每一处陷阱的愤怒,在他的文章中即时的写出我的评点,并且以红色黑体字标出,以方便阅读。

  由于我是下载的,而本书已经有一位朋友做过一些评点,也用括号标记,我觉得还是保留下来,也让读者多一个角度感受一下,那位朋友的评点我以楷体重新标记,与他见解一致的就依其原样。

  首先声明,我决没有认为文革100%正确的观点,我也相信文革时期曾经出现过社会混乱,各种不法的、丑恶的、残忍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但是,相对于整个文革时期(1966——1976),相对于整个国家,这毕竟是短暂的局部的。而且,这每一种具体的现象和事件,都可以也都应该具体的分析,从而找出真正的原因和责任者。这才是严谨求实的心态,这才是真正的对历史负责和吸取教训。

  由于评点之前我从未读过季羡林的任何文章,对他的了解近似一无所知,所以,在我阅读时即刻进行的评点中,细心地读者会发现我的用词、语气产生了一些变化,这是由对本书的初次阅读即开始评点造成的。

  我对北大的文革史并不了解,所以我的评点也当有许多不当之处,还请当事者和知情者以及专业研究人员、过来人等批评指正。

  作家季羡林简介

  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建国后,历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负责人,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东文语言文学系教授、主任,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亚非学会会长,语言学会会长。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93年3月当选为澳门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是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对印度中进语言形态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的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均作出重要贡献。在印度中世语言形态学方面,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小乘佛教大众部说出世部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特征,著《〈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一文。在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方面,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它所使用的语言是中世印度东部方言古代半摩揭陀语。主要译著有《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印度简史》、《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罗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集》等,翻译了:《沙恭达罗》、《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五卷书》等,散文集有:《赋得永久的悔》。主编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1995年11月,“北京大学季羡林海外基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