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人生》的读后感6篇(2)

时间:2021-08-31

《季羡林谈人生》的读后感3

  季老生前我对他以及他的书籍的了解也仅止于泛泛,关于他生病入院有所耳闻,却不曾想我对一个耄耋老人的离世反应如此之大。09 年夏天的那个早晨我站在窗边对着报纸默默地流了很久的泪。为了季老,为了生命的流逝,为了那一句“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大师的年代”…… 也许吧。岂止是没有大师,在这个充斥着“秒杀”、“山寨”,甚至连真正的牛奶都不复存在的今天,我们还拥有什么?

  在这个鸡飞狗跳的年代读季老的书让我恍若隔世。那种熟悉又遥远的感觉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直触动着我那自以为强大的神经。书中讲述的这些那些,发生在季老的身上也在你我身边。他们的过去,我们的现在,你们的将来。

  时间从不曾改变过什么,变了的是你我的心。

  书中的文字是如此的简单、朴素,没有华丽的修饰,没有夸张的感叹和傲视一切的结论,就这样在这些朴实的文字里,我被我自己的情绪所感染,因为——我自卑。我自卑是因为我的欠缺和不足,那个东西叫作——平静的心。

《季羡林谈人生》的读后感4

  今天读了《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书中《八十述怀》和《九十述怀》两篇文章,给我很多感受。

  文中说:“我在任何方面都是一个没有雄心壮志的人,我不会说大话,不敢说大话,在年龄方面也是一样。我的第一本帐只计划活40岁到50岁。因为我的父母都只活了40多岁……”读到这句话,我的心猛地一震:人的生命是多么短暂。在曾经艰苦的年代,人的寿命只有四、五十岁。而想想自己已经39岁,如果生活在曾经那个年代,我的寿命即将走到尽头。可是,回想一下,至今一事无成,这38年的岁月中,自己不知做了什么?光阴怎么就如此飞快地闪过去了呢?

  季羡林先生说:“在从80岁到90岁这个10年内,在我冲刺开始以后,颇有一些值得纪念的甜蜜的回忆……在撰写我一生最长的一部长达80万字的著作《糖史》的过程中,颇有一些值得记忆的情节。在长达两年的时间内,我每天跑一趟大图书馆,风雨无阻,寒暑无碍……我心中想到的只是大图书馆中的盈室满架的图书,鼻子里闻到的只有那里的书香……”我非常羡慕季老能够如此专注于一件事,即使到了耋耄之年,还有一件可以执着的事情“任性地做着”。想想自己活了38年,我究竟应该做什么,到现在,还是不太清楚。有人说:“一生只认真做一件事。”想想真对,一辈子能够坚持做好一件事,已经足够了。我们的身边,管建刚一直在研究作文教学;薛法根一直研究版块教学;我的好朋友苏文娟一直在研究她的茶文化。他们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即使到了老年,退休了,他们依然有自己努力的方向,可以为人们留下一些宝贵的东西。而我,至今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今天,这里抓抓,明天那里挠挠,每天忙忙碌碌,却不知干了什么。

  我想:我也应该为自己定一个努力的方向,找到一件可以踏踏实实做一辈子的事情,为大家留下一些可贵的东西。这样,我才没有把我的生命白白浪费掉。

《季羡林谈人生》的读后感5

  一本书看完了,就有想写点什么的冲动,觉得应该从中找到一些能让自己受用的东西,不然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有时就在想,也读了些许书,而有的到头来只记得只言片语,甚至有的一点也记不起了,那这样有用吗?我能肯定是有的,因为正是在这个忘记的过程中在不断找寻自己心灵的平衡点,明白生活的意义与乐趣。

  人生是什么?我想这个是没有人能、也没有人敢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因为人生是一个变化莫测的万花筒,是说不清道不明的。问一问自己:你为什么活着?活着难道就是为了恣睢的享受吗?难道就是为了忍饥受饿吗?问了这些简单的问题之后,就会让我的头脑清醒点了,也减少了一些糊涂。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何在?好多人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这一生。其实有时我也不明白人要活着,但当我和家人,朋友,爱人在一起时由心的幸福感,我就明白了;当我为自己的未来努力学习,努力生活时的愉悦感,我又明白。人生就是能让自己的家人,朋友,爱人因为自己的存在而感觉更加快乐、幸福;能让自己因为自己的存在而不迷失前进的方向,能让自己感觉到生活的能量与快乐。

《季羡林谈人生》的读后感6

  季老在《成功》篇里说到,成功的公式:天资+勤奋+机遇=成功,这个道理作为成人都不难理解,但现实生活中如遇失败,我们总是找出一大堆理由来,虽然这个话题说的很多,概括的经验也是一大箩,可今天对于浑浑噩噩的我无疑是一鞭子,一个激灵觉得自己好像是一具行尸走肉,无聊的我把季老的话摘抄如下,如果你也很空虚,不妨看看下文。

  什么叫成功?《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言简意赅,明白之至。他说,人与人的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谁也否定不掉,对于自我的天资要客观和实事求是,不要自命天才,毕竟这样的人是少之又少。

  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就以他本人为例,如果清华不派自己到德国留学,就不会有它后来的样子。

  他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项上狠下功夫。古人的教导很多,为大家熟悉的韩文公曾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静安先生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应该不是疏漏吧,而是写的角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