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语段阅读总复习(2)

时间:2021-08-31

  参考答案:

  1、苏轼,唐宋。(答完全正确者得1分;否则,不得分)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6、盖/竹柏影也

  3、①考虑,想到 ②散步(或漫步、走、行走)

  4、①(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1

  5、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 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 旷达)

  (三)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练习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本文选自《     》,作者是________,题目是《      》

  2.解释加点的词语。

  欣然起行 欣然:      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译文:

  4.画线句子蕴涵着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

  答:

  答案:

  1.《东坡志林》,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2. 欣然:高兴的样子 相与:共同,一起

  3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夜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子、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4. 蕴涵着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散步的悠闲等微妙复杂的感情。

  (四)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练习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 ) ②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 )

  ③怀民亦未寝 ( ) ④水中藻荇交横 ( )

  2.从划波浪线的句子中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②相与步于中庭

  4.你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的含义。

  答案1.①考虑 ②只是 ③睡觉 ④交错纵横 2.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 人物:我(苏轼)与张怀民 起因:我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结果:我与张怀民相与步天庭中 3.①哪里的夜没有月亮啊!哪儿没有竹子和松柏树啊 ②同张怀民一同走到院里 4.惋惜无人赏月,更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禄,为俗务所累,无暇及此,表现作者和张怀民超凡脱俗,摒弃一切凡尘事物的拖累,淡泊宁静的旷达情怀

  (五)

  无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农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加点的词。

  念:遂: 盖:

  2此文共分三层:

  ①第一层,记事,交代 ;

  ②第二层,写景,写 ;

  ③第三层,抒情,抒发了 。

  3.贯穿全文线索的是,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答: 。

  答案 1.考虑,想到 于是,就 原来是 2.①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②月下庭中景物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3.月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相影也 4.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六)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下列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东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本文是一篇不足百字的抒情小品,作者 ,宋朝文学家、书画家、被喻为之一。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语语在文中的含义。

  (1)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念无与为乐者

  3、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作者心理感受的句子,并说说它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声。

  4、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抄写在下面横线上。5、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请分别以“奇趣”和“闲情”为尾词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奇趣,

  闲情。

  6、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

  7、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句中的“闲人”两字,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理解?

  9、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10、夏夜的海边,一白发苍苍的老者站在沙滩上,面对着茫茫大海陷入了沉思之中,老者在想些什么?请发挥你的想象写一段老者的内心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