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复习题(2)

时间:2021-08-31

  参考答案

  基础题

  1.(1)jiě(2)jiě(3)xiè(4)xiè(5 )jiè(6)xiè(7)xiè(8)xiě(9)jiè 2.(1)qǐn睡(2)zǎo xìng泛指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 3.(1)想(2)徒步徐行,散步(3)共同(4)原来是(5)寻找(6)只是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 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5.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宋 东坡志林 6.“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闲”人含义是: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 美景。 7. (1)故事中说,苏轼是因为乱改当时做宰相的王安石的诗受到报复而被贬黄州,这是虚构的。事实告诉我们, 苏轼是因为“乌台诗案”而被贬的。苏轼在政治上比较保守,与王安石的政见确有不同。(这道题是活用文学史常识)(2)菊花有两种,一种花瓣结密的不落,一种花瓣不十分密的会落。所见菊花以前者为主。黄州的菊花却以后者为主。(解这道题需要一定的知识,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可查找资料,或向老师请教)(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是写作源泉。要写好作文一定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 。

  综合题

  苏轼写月光一般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月光予生命,把月光写得富有人情味。课文中写“月色入户”,“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诗人的寂寞心情,特主动前来与他作伴,有意慰藉这位失意的诗人。题中所引的三首词句,同样运用了拟人化的 手法,把月光写得有情有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临别分手的亲人,欲去叮咛,频频回首,显出何等缱绻情深。“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写这偷看人间私情的月光,仿佛含着几分神秘而羞涩的微笑,使人感到如此调皮而可爱。“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挂在梧桐树上的秋月,缥缈的孤鸿,独来独往的“幽人”,三者与诗人融为一体,显得凄苦和苍凉。(说明:对这三句引诗的分析不作要求)(如果答完整, 可得 “优”;答出“拟人手法”并联系课文作具体分析可得“良”;答出“拟人手法”,并稍作分析,可得“中”;只答“拟人手法”,不作任何分析,得“下”。)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题二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本文选自《_________ 》,作者   。(2分)

  2.填空:(3分)

  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 ,同时也抒发了自己 _________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2分)

  7.“月色入户”意思是__________ ,这句话运用了 _______的修辞手法。(4分)

  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它与“ 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4分)

  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记”的要素是:(4分)

  时间: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  事件:_______________

  1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3分)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5分)

  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①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是一首赞咏_____________ 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__________ ,实际上是用_________ 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阅读理解、分析。

  (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3.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4.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 ,描绘了一个 _______的美妙境界。(4分)

  15.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_________________ ;⑵ ______________。(4分)

  16、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7.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方孝儒《指喻》)

  [注]①握:四寸为一握。②膂:脊骨。③瘳:病愈。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⑤傅:涂。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2分)

  A、惧而谋诸医(谋划)  B、甚将延乎肝膈(蔓延)

  C、疾未易为之(变换)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消除)

  20、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2分)

  A、以: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   徐以杓酌油沥之

  B、且:不速治,且能伤身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虽: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D、而:终日而愈,艾可治也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

  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忧之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

  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发的道理”)

  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指代“各种疾病”)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指代“祸患”)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本文写郑君医治拇指疾患一事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探究、写作

  你是否注意观察了月夜的景色,请用200字以上的文字描写一段月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