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课堂记录

时间:2021-08-31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一、借月导入新课,音乐进入课堂:

  伴随着清脆的上课铃声,老师走进教室,拿起粉笔,“唰唰唰”一下子就把所有同学的目光吸引过来,黑板上马上出现了一轮明月正挂在树梢的粉笔画。

  生:(马上就有人在小声低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师(喜)(马上转过头来):对,这句诗正是这幅月光图的最好注解。古往今来,月光始终是文人画士青睐的对象,大家想一想,古诗中还有哪些写月的名句?它们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放贝多芬的《月光曲》))

  (整个教室仿佛浸在月光里,教室里月光处处,学生抢着举手)。

  生1: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思乡之情

  生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美好的祝福

  生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真挚的祝福

  生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对朋友的思念。

  ……

  师(笑):一缕月光能勾起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引起文人们对亲人的美好祝福,为什么平凡的月光竟有如此的魅力牵动着那么多人的情肠?

  生(抢着):人的雅兴。

  师:不错,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也是写人的雅兴,什么雅兴呢?”

  师(板书):记承天寺夜游

二、学生自主学文,师生互动启发

  师:大家看书上的注解,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大家理解诗人的雅兴。

  生(悉悉嗦嗦的翻书声)。

  《月光曲》还在播放。

  教师巡视。

  师:作者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这片文章?用自己的话概括。

  生:说了句公道话却被贬到黄州。

  师:大家可以猜想当时作者的心情怎样?

  生1:悲伤。

  生2:不对,应该是悲哀和无奈。

  师(快速):为什么呢?

  生2(不服气的):他即使是对的,但皇帝要贬他,治他的罪,他又有何办法呢?总不能去控告北宋皇帝吧”(教室里笑声一片)。

  生3:不对,应该是轻松的坦然的,因为他从此再也不必‘案牍劳形’了。

  师:用文章的原话就是——”

  生(齐声):闲人。

  师:作者愿意做‘闲人’吗?

  生1:愿意。”

  生2不愿意”

  生3:要是愿意,干吗睡不着觉,起来夜游?

  师:很好,作者为什么要夜游呢?

  生4:寂寞呗!

  生:都是月亮惹的祸!(众生大笑)

  生5(补充):是因为‘月光入户’,所以作者‘欣然起行’。

  生:应该是不甘寂寞,当看到月色后,便欣然起行。。

  师(放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好!先寂寞后欣然,看来月能解忧。如果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会像苏轼一样见月起行吗?

  生(齐笑着摇头):才不呢!

  师(笑):为什么古人有此习惯呢?

  生1:古人都是神经病。(其他生笑)。

  师(笑):是神经病吗?

  生2:不是,这是古代文人多愁善感的表现。

  师:说具体点。

  生2:因为‘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不正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掌声)

  师:不错,吟风弄月正是古人追求诗意和浪漫生活的表现,但更多的是借月抒怀,表达心绪,我们来看看作者月夜赏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众生翻书)

  生1:庭下如积水空明。

  生2(反驳):那是写水。

  师(笑):是写水吗?

  生3:不对,是写月光像水。

  师: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不是写水?

  生3:‘如’字。

  师:好!那水中藻、荇又作何解?

  生4:院中种的植物呗。。

  众生(大笑):是竹子、柏树。

  师:看见这幅“月下竹柏图”揣想一下作者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呢?(众生举手)

  生5:开心。

  生6:平静。

  生7:坦然。”

  生8:不对,应该是不平静。。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

  生8:因为竹柏有投影说明月色很清,月光很亮,确实给人一种静的感觉。但是作者此时身在异乡又被贬。心里不可能宁静!(掌声)。

  师:言之有理,言之有理。静中又突然不静,感情变化很快嘛!(众生笑)这叫什么写法?

  生:反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