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写作是为了铭记失忆的历史(2)

时间:2021-08-31

  对此,贾平凹解释道,这首叫诗,实际上也不叫诗,也不对仗、也不押韵,也没有平仄,就是自己给自己鼓劲。因为每次贾平凹写长篇的时候,经常在写的当中就没有干劲了,所以在每次写长篇的时候,贾平凹就不停地鼓励自己,想借很多条幅,把自己的劲鼓起来。

  《老生》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用了大量《山海经》的一些内容,把它镶嵌到小说中。对于这点,读者有各种各样的反映,有的读者反映这样的写作打断了小说的叙事,影响了阅读。

  对此,贾平凹解释道,“我不喜欢把一本书一口气读完。”贾平凹主张写小说不一定写得太顺溜,有时可以想办法把文章写得艰涩一点。当时写作的时候,贾平凹觉得自己写内容总是和历史有联系,或者是“作为中国人,从思维的角度上来说可以控制很多东西。”

  面对读者反映的《山海经》难读,贾平凹说,不是文字难读,它里面很通俗,也写得很直白,但总有一些字不认识。有一些字贾平凹也不认识,他也是查字典看,不过现代字典上也没有那些字,还要查老版字典。

  贾平凹借用他小时候看《红楼梦》的感受给读者以同感体验。那时,他根本不看那些太虚幻境的故事,那些大观园的姑娘做的诗贾平凹也看不懂,也就过去了,但再看别的文字,“我觉得读起来也有意思,也就读了。”大学毕业后再读红楼梦的时候,贾平凹觉得看见那些东西很有意思,也就喜欢读了。

  贾平凹觉得一本书出来不一定把啥都读到,各取所需,“反正拿一个老太太的针线盒子一样,你需要什么,在里面取什么东西。”  文学作品应该是抒发感情 但归结于理性的东西  贾平凹介绍,在陕西农村,讲以前发生过的事情,讲闲话的行为叫做“古今”(音gu jin,陕西方言)。贾平凹小时候没有报纸、电视,也不像现在有各种活动,一到晚上就没有事干。邻居家有一个特别会讲“古今”的人,村里的孩子就到邻居家,用诸如推石磨之类的劳动换取人家每天晚上给讲“古今”。把听来的“古今”写下来就是“写古今”,贾平凹的《老生》基本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书里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他听说过或者经历过的事情。

  北大老师陈晓明曾就文学和历史与贾平凹进行过探讨。从历史出发,贾平凹认为,任何文学作品应该是抒发感情但归结于理性的东西,“什么人来写古今?古今怎么写?古今不一样,故事也就不一样,作品也就不一样了。”

  (来源:中国青年网,作者:苏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