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读山》自读学案

时间:2021-08-31

  山,在贾平凹的作品中,有一种超乎自身的象征意义。他曾说自己是山地之子,对山有着特殊的感情。贾平凹的哲理散文《读山》(苏教版自读课本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表现了他对山的内蕴的追求。山的神秘,山的莹透以及山的拙朴,都是作者对山的力量的一种解悟。

  一、拙朴的山石风格

  这篇散文描绘的山很平常,但跟随作者的眼光,平常,黑乱,粗笨,浑浊的山,你会读的出神人化;它有贯通流动的气势,只是内敛了;它有节奏,只是骤然凝固了;它无序,其实有团聚的精神。原来,混沌是表现大智的,骚动寓于寂静,散乱正是天然自在,无规律正是规律。平平淡淡的事物中藏着不那么平淡的背影,使作品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境地。

  二、自然的结构形式

  散漫、随意,遵循自然。

  本文开篇,似乎不太讲究,看似极为平常,但这不“讲究”正是他的高妙之处,这看似“平常”,却正是他的大家之笔。“在城里呆得一九,身子疲倦,心也疲倦了。……然后空着无事,就坐在窗前看起山来。”娓娓道来,自然而然。

  散文的结尾,哲理的阐发,也极显自然,是由事理本身内在引出的、作家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悟。“山风森森,竟几次不知这山中的石头就是我呢,还是我就是这山中的一块石头。”这种感受和体悟却又是多元的。

  本文叙述的视角,主要以“我”为中心,使散文条理脉胳极为清晰和自然,行文的简洁和灵动,首尾呼应,章法严谨,形成自然之美。

【美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