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古炉》读后感

时间:2021-08-31

  贾平凹《古炉》内容简介】

  《古炉》故事发生在陕西一个叫“古炉”的村子里,这是一个偏远、封闭、保持着传统风韵的地方,但是这份宁静却从1965年冬天开始动荡了。古炉村里的几乎所有人,在各种因素的催化下,被迫卷入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之中。时间一直发展到1967年春天,一个山水清明的宁静村落,在“政治”虚幻又具体的利益中,演变成一个充满了猜忌、对抗、大打出手的人文精神的废墟。作者用真实的生活细节和浑然一体的陕西风情,把当时中国基层“文革”的历史轨迹展示在我们面前,是作家对那个时代中国农村的生动写照。

【贾平凹《古炉》读后感篇一】

  读贾平凹长篇小说《古炉》后记时,我忽然感到这是他在为自己写总结,是为自己,也是为别人,更是为历史。是的,他写出的小说是文革时期,这是一段已经被绝大多数人忘记的历史,现在在他的笔下再次被写了出来,而且是百分之百写出来了。也许他真的年龄大了,写出这部小说后很难再写出其他类似小说,可能写不动了,这部小说也可能是他收官之作。

  可以说,这篇后记写得很真实,很抒情,也很叨唠。比如一开始他就说:“50岁后,周围的熟人有些开始死亡,去火葬场的次数增多,而我突然地喜欢在身上装钱了,又瞌睡日渐减少,便知道自己是老了。”是的,他的确老了,而且与其他老人一样,也在回忆中生活。然而在贾平凹身上,他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他勤奋,二是他努力,三是他刻苦。实际上这三种特点构成他的才华横溢,构成他写出的小说或散文都有艺术特殊性,也是读者喜欢的重要原因。他真实地写出这部小说创作过程,写出自己思想感情的过程,写出他是如何看待文革的,包括他父亲在文革时被人打的历史,都有他个性的一面。换言之,他很清楚自己写什么。

  对于文革题材,国家似乎早就有文件规定不写,可是现在还是有人情不自禁写出来了。这是因为人是有记忆的,毕竟是一代人,经历过很多事,现在让他们忘记似乎是难免的。贾平凹与大多数作家一样,也是有这个情结的,何况他本身就是在这段岁月里长大的,理所当然具有这样的念头。实际上,写文革题材的人很多,并不是贾平凹一个,而且也不是最后一个。如果说文革题材,不仅他写,其他人也可以写,现在不是有很多人为了让人知道当年自己是如何被迫害的正在寻找写作人,希望有人替他们写出这段历史和岁月,写出他们所受的冤屈。然而,可能吗?一个文革还不够吗?还需要再来一次文革吗?伤痛就在心里痛吧,不要影响下一代,不要影响未来的花朵,也许这就是前几年上面规定不允许写文革的理由。这样的规定虽然不算什么,但毕竟提出写作的方向,也是至今作家的写作方向。或多或少影响着现在的绝大部分作家,他们不是不能写,而是不想写,不想碰这段历史。

  读贾平凹《古炉》后记,似乎有一点时间的紧迫感,也许贾平凹心里想得迫切,造成他在写出这部小说时有些得天独厚。他们是经历过文革时代的人,知道文革是怎么回事,也知道文革带给人类社会的是什么样危害,所以他们有责任有义务写出来。可是写出来的后果是什么,是让人怀念,还是让人愤怒,或多或少点拔着读者心灵里那些忧虑,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贾平凹的小说我没少读,不论他写出的散文或小说,只要我见到都要读,至于研究他写出了什么则是以后的事。我现在想说的就是这篇文章让人感受深刻,一是他具有诚心诚意的态度,二是具有随时随地都在向读者交待着自己的责任或良心,这样的作家目前已经不多了。贾平凹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的人,他不撒谎,也不允许他人撒谎。他在这篇后记写出的叨唠也是他心里想说的话,他希望读者懂得他为什么写文革题材,为什么写出这类小说,不是他没写的了,而是他必须要写出来,为他父亲,为那些亲人。

  贾平凹现在的思想感情与以前不一样了,他从上世纪70年代初进入文坛,80年代成为中国第一代文学明星,多部作品被影视剧改编,90年代因《废都》走入低谷,但仍然顽强写作,新世纪10年笔耕不辍,今天他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坛坚持写作时间最长的作家,对文坛二字的领悟,他最有发言权。作为读者我是知道他的,作为作家我也是了解他的,关于他的作品,关于他这个人始终是一个谜。然而,当《古炉》问世时,当有读者当面夸奖他是伟大的作家时,他却否定了自己:“我只是个一般作家,作家这个名字勉强能担得起,文坛是个残酷的名利场,至于不朽,我觉得那是高山仰止。”他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名利场一词似乎可以用在很多领域,将文坛称为名利场的原因是什么呢?事后有人就此询问贾平凹这样形容的原因,他认为称其为名利场,是因为成名容易。称其残酷,是因为淘汰率高,自古以来,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富贵无头、文章通天,文章天下事,中国的文学爱好者何其多,只是,浩瀚的文学大军中,99%的文学爱好者终其一生停留在爱好者的身份上,只有极少数人能从爱好者的队伍中脱颖而出成为作家,成名这一最终结果,则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条件的辅助。是的,作为读者我是知道文坛的,了解文坛为什么是这样。看看现在的作家写出作品后绝大多数去跑奖,跑官,有的干脆就花钱买奖,甚至买研讨会,召开座谈会什么的,以此能出点小名。正如著名陈忠实一针见血地指出:有大人格,才有大气象,才能写出大作品,多数文学爱好者在写出大作品之前,就已改变了方向,将文学这个理想变为手中的利器,奔向名利之途,这也正是获大名大利的大作家稀缺的原因了。

  其实,文学是什么,写作为什么,对一些作家来说似乎已经不重要了,他们的心里已经没有国家没有民族没有人民了,所以他们写出的作品已经跟不上时代,跟不上潮流,更不肯为百姓说话了。有的只为个人利益,只为自己名气,或者说只有钱财,真正为读者写作的人廖若晨星。不是吗?现在有些人出了一部书就上电视宣传,好象社会上只有他会写作,只有他才能写出作品,实际上现在的读者思想水平很多高,他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提出各式各样问题,如果作品有问题他们肯定会提出批评的。类似贾平凹这样的名家不是也有人提出怀疑吗?比如前几天《古炉》研讨会就是其中之一,有人提出读者尚未读到这部小说就召开研讨是否有些着急了,实际情况也是如此,一方面是贾平凹要求读者慢慢读这部小说,另一方面又是召开研讨会,这样的局面读者能不提出怀疑吗?然而怀疑也没用,读者毕竟是读者,出版社或出版商为了市场他们拼命也要召开研讨会,为自己的利益搞宣传。

  读贾平凹长篇小说《古炉》后记,让人看到另一方面问题,作家与社会的矛盾,出版社与作家的矛盾,作品与市场的矛盾,各式各样问题和矛盾说明现阶段的作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如何在市场中占有一席地位,如何赚钱。相比之下,作家的人品,作家的责任并不重要了,即使作家再诚心诚意也是无济于事,毕竟现阶段的人都在搞活经济,谁都有想方设法赚钱的想法。有时我思索,为什么他写出的小说有读者,其他作家写出的小说没读者,同样的条件差别为什么这样大呢?就说文革题材,在此之前不是没人写出,可是就是引不起读者关注,他写出的小说能获奖,其他作家写出的小说就是默默无闻,差别显而易见。正如他在这篇后记里说的那样:“对于文化大革命,已经是很久的时间没人提及了,或许那40多年,时间在消磨着了一切,可影视没完没了地戏说着清代、明代、唐汉秦的故事,“文革”怎么就无人兴趣吗?或许“文革”仍是敏感的话题,不堪回首,难以把握,那里边有政治,涉及到评价,过去就让过去吧……其实,自从“文革”结束以后,我何尝不也在回避。”是啊,如果都回避还要历史干什么。贾平凹为文革题材再次开了先河,以后还需要描写类似的小说,包括各式各样文艺形式。至于这部小说如何,以后慢慢读,慢慢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