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的散文风格

时间:2021-08-31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当代作家。  2017年3月22日,澳门大学向贾平凹颁授了荣誉博士学位。小编为你整理了贾平凹的散文风格,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8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5]  1992年创刊《美文》。1993年创作《废都》。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011年凭借《古炉》 ,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贾平凹的散文风格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在贾平凹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

  贾平凹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在贾平凹的《丑石》、《静虚村记》、《夜游龙潭记》等篇中,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一艺术特质。贾平凹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贾平凹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贾平凹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