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将进酒》讲义(2)

时间:2021-08-31

  二、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愤激

  应该看到从初唐到盛唐,是比较开放的时代,经济上繁荣,政治上稳定,用人制度也比前朝合理,为知识分子登上政治舞台开辟了道路。因此唐朝开国以来知识分子十分活跃,大多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李白则更是如此,他称自己“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与韩荆州书》)李白志不在小,他一心想“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起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做策士,为帝王师,这是李白的梦想。当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时,他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种自负与踌躇满志可见一斑。但当李白入长安后,只被看作是点缀升平的词臣,根本就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加之李白不慕权贵,气节高尚,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不久就被谗而赐金放还,被赶出了京城。《将进酒》大概就写于李白被赐金放还之后。长安之行打掉了李白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此时他的痛苦与忧愤,比起以前的怀才不遇的悲叹来要深广和复杂多了,所以他唱出了“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愤懑之词,也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概。当李白看到眼前黄河奔腾不息而联想到流光飞驰、华年易逝时,这种壮志未酬、功名未就的感喟自然就在内心里涌动而难以抑制了。

  中国古代的文人一般都有积极的入仕思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人生不如意时,他们往往会选择自我勉慰,如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选择栖居田园,再如王维孟浩然,他们选择了寄情山水,因此他们的生命才有了寄托,他们的人生才进退自如,他们进则指点江山,退则寄情山水,进则关心民瘼,退则涵养心性,这一退一进之间已然见出了他们的人生志趣与生命担当。

  那么,面对心中翻涌着的青春不再且壮志难酬的悲苦情愫,豪放的李白会怎样的去倾吐呢?又会怎样去消散这满胸的块垒呢?是的,他选择了纵酒狂歌,寄情于诗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