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有感(2)

时间:2021-08-31

  同是执教《湖心亭看雪》一文,一位老师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就开始分“语言破译组”“心灵探密组”“写法赏析组”和“性情评价组”四个小组,每组设置若干个问题交流探究。“语言破译组”负责解决文章中生字、文言词语以及文言翻译等方面的问题;“心灵探密组”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写法赏析组”对文中的写法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进行赏析;“性情评价组”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后评价作者这样的性情到底可取还是不可取。由于缺乏历练,教师无法在课堂上真正发挥引导作用,学生也无法真正“合作讨论”起来,最终各小组的问题,还得由教师逐个提问解决。这样,整堂课仍然是在教师预设下完成的,小组合作形同虚设,而且课堂结构不紧凑,衔接不柔和,给人感觉非常生硬,学生的收获更是有限的,他们仅仅关注自己小组要解决的问题。这种为合作而合作的课,比起没有合作的效果更差。

  教学《湖心亭看雪》时,往往少不了分析该文的描写手法。一位青年教师在校内试教时,提出一个问题:“为表现这‘纯美’的特点,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部分学生虽然能回答出“白描手法”,但他们的答案更多来自课外参考书,并没有真正理解白描手法是怎么回事。课后讨论时,同组许多教师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们都认为,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没有给予必要的拓展解释,是没办法真正理解白描手法的。大家献计献策,终于形成了一个更为合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运用比较的方法切入。于是这位教师在比赛时对原计划作了进一步充实。首先,借助多媒体展示两幅荷花的图片——素描和油画,引导学生比较两者的区别,由此引出对白描手法的介绍,让学生明确: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后来用它指一种文学创作手法,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勾勒出人物、事件或景物的情态面貌。其次,教师通过一些典型例子的介绍,如《天净沙·秋思》中写景的句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白描手法。最后,让学生谈谈《湖心亭看雪》一文是如何运用白描手法的,通过课堂上师生充分对话,让学生明确作者写西湖近景时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景物描写,就是白描手法。“众人拾柴火焰高”,经过众人讨论而形成的方案,使学生对白描手法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