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的案例分析

时间:2021-08-31

  《湖心亭看雪》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表现作者痴迷山水以及淡淡的忧国愁绪。

  《湖心亭看雪》的案例分析

  1.为什么选择这一案例进行分析?

  选择这一案例进行分析是因为首先我曾上过这一堂示范课,同样用了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去把握课文。不过不是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学生动手操作性不强。其次文言文是中国悠久文化积淀下来的珍宝,是悠久文明的重要传承载体,也是悠远时空的再现。北京市昌平四中的 林峰 老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和教学优势,在“利用网络环境开展语文文言文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湖心亭看雪》这一案例就是其中的一个。该案例的教学特点可以为文言文教学的实施提供借鉴。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目标设定是否合理?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

  1 .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2 .了解作者经历和写作背景。

  3 .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4 .了解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

  2 .通过讨论学习,解决疑难问题,并培养学生质疑辨析的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1 .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2 .对作品中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

  我认为目标设定是合理的,因为本单元的能力训练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的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淡淡的笔触融入山水小品之中。把握作者的情感是解读这篇文章所描写的景物意蕴的一把钥匙。本节课目标能扣住能力训练重点。

  3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否与目标匹配?

  教师的教学活动与目标能匹配,在实施文言文的教学中, 林峰 老师不仅注重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的培养,注重发挥信息技术在情境创设与意境渲染方面的作用,更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常规行为习惯养成等过程性细节的处理,更加注重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品析、积累与回味,大大提高了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学习兴趣大有帮助。

  4教师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的?是否合理、有效?对你有什么启示?

  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方面可以说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环境便于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与特点,利用网页资源,了解作者生平,欣赏西湖雪后美景。提供的背景材料为学生理解课文做了充分的铺垫,灵活安排的拓展阅读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点睛之笔。这样安排是合理、有效的。给我的启示是这样设计既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作者身世,又锻炼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此处欣赏景色图片,还丰富了学生内心想像。对下面课文的学习、理解会有很大帮助。

  5列出本节课的两个优点和两个缺点

  我认为本节课的两个优点是(1)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环境便于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与特点,提供的背景材料为学生理解课文做了充分的铺垫,灵活安排的拓展阅读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点睛之笔。(2)对比阅读的安排,让学生再次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两个缺点是(1)应加强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注意课堂中生成的问题。(2)对作品中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

  6.你是否教授过同样的课文或者类似课文,案例中教师的处理和你的处理有什么不同?

  我教授过同样的课文,案例中教师的处理和我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学生合作学习疏通文意中缺少让学生进行评价,往往都是教师自己做了评价。此外利用网络资源未能充分做到学生参与动手浏览网页,加深知识拓展的学习。

  7. 该案例对你有何启示?

  这个案例给我的启示是(1)教师通过让学生回忆西湖的诗句,并将相关诗句有感情地朗读出来,使学生从学习之初就进入了古色古香的文言学习氛围,这一做法也充分显现了该教师深厚的语文教学功底。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的语文教学功底的修练。(2)利用多媒体网络环境开展文言文的教学,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让祖国灿烂的文化瑰宝再放异彩的最佳选择。(3)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品析、积累与回味,大大提高了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学习兴趣大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