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散考(2)

时间:2021-08-31

  二、关于扬州

  扬州又称维扬、江都、广陵,位于今日江苏省境内长江北岸、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扬州这一名称有两个不同的内涵:一是指中国的区域划分。传说夏禹治水后,将天下分为徐、冀、青、扬等九州。扬州包括的地域甚广,大致包括今日的苏、皖、浙、赣、闽等省和粤、豫、鄂部分地区,这是一个自然区域,并非实际上的行政区划。当其作为行政区划时,其使府常常在扬州城,但在南北朝时扬州府治却在金陵(今日的南京市)。人们常引用的“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扬州即是指金陵而不是人们常误认的扬州城。南朝乐府“西曲”中的“江陵离扬州,三千三百里”的扬州,指的也是金陵,这是我们在阅读古典文学作品时必须注意的。扬州的另一内涵是指扬州城,李白这首诗中所说的扬州和广陵,即指此。关于扬州的历史沿革和城址变迁大致如下:扬州之得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今扬州市西北的蜀冈上筑邗城,这就是历史上最早的扬州城。汉初吴王刘濞在邗城基础上扩建为吴国都城,城周长达十里半,下辖三郡五十三城,这大概就是扬州最早的行政辖区。汉景帝时,刘濞叛乱被诛,封地被中央削夺,刘非继封为江都王,汉武帝时刘胥封为广陵王,仍以邗城为国都,但辖地仅及邗城周边,邗城也改称江都和广陵,其城池也逐渐向东扩建,其邗城原址称为“内城”,向东扩建部分称“东郭城”。三国时期,扬州为魏、吴边境,战乱频仍,一度成为废邑。隋文帝开皇九年,改广陵郡为扬州郡;隋炀帝大业元年,又将扬州改回江都原名。唐高祖时又改为扬州,唐玄宗天宝九年又改称广陵;肃宗时再改成扬州,从此至今,一直沿称扬州,没有再改其名。

  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为了征高丽方便输送兵源,解决“关河悬远、兵不赴急”之困,也为了解决南北漕运,加强京城与洛阳的联系和对河北、江南等地控制,在开凿关中通济渠后,便着手开凿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大运河北起涿郡(今北京市),南至余杭(今杭州市),全长2700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大运河,为苏伊士运河的十倍,巴拿马运河的二十倍。大运河开凿以后,自唐至清,成为南北漕运和交通的主要干线。扬州位于大运河与长江交汇之处,更成为南北交通之枢纽,四方商贩云集之所,历来兵家必争之处,被称为“淮左名都”、“江淮锁钥”。隋炀帝三下江都,在蜀冈宫殿旧址新建了春草、归雁、回流、光汾等十座宫苑,这就是著名的“扬州十宫”。十宫之外,又在邗沟的茱萸湾造了北宫,在江边的扬子津修建了临江宫,使扬州城北迤逦数十里地,成为金壁辉煌的皇家宫苑。使扬州这座南北通衢的商业大都会,又凭添了几分富贵气象。唐代扬州城的规模最大,地位也最重要,当时是扬州大都督府驻跸之地,与上游的荆州大都督府形成中国腹心的两大军事重镇。当时的扬州有两重城:蜀冈之上的称“子城”,亦称衙城,为扬州大都督府及其下属各级官衙所在地;蜀冈之下称“罗城”,一称大城,为商业区和居民区。据沉括《梦溪笔谈》介绍:大城南北长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长七里三十步。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北人大批南逃,经济中心亦随之南移。作为东南军事重镇、大都督府所在地的扬州遂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都会。中唐诗人王建有首诗形容扬州的夜晚是“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夜看扬州市》)。另外,我们从杜牧描写扬州的一些著名诗句,如“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等可以看出,即使到了“近黄昏”的唐末,扬州依然是十分繁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