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楼梦一场的作文(4)

时间:2021-08-31

  本是一场梦

  新版《红楼梦》在一片天雷滚滚中终于落下帷幕。听到太多缅怀87版经典之作的赞叹,也同样听到太多批评新版《红楼梦》天雷地雷的声音。在这个消费时代,时间就是金钱,用三个小时谈场恋爱都成为浪费,还有几人有闲心静下来花几个小时做一道菜、看一出戏,寻求一次心灵感动呢?

  君不见,旧版《红楼梦》前后拍摄历时三年,虽也是全国选角,轰动一时,但毕竟那是个认真的年代,讲究慢工出细活。在长达一年多的培训班里,演员每天的任务是学习琴棋书画,听先生讲读原著,过起了古人的生活。人手一本《红楼梦》,随时研读,等到开机,一切水到渠成。所谓原汁原味是自然流露而出,哪里是一个“演”字能解。

  再说新版《红楼梦》拍了4年多,演员们也培训了3个月,在以秒为单位的年代已实属难得,又何必苛责。当然,还是有较真的专家很不以为然。一位专家抱怨,当年他给老版《红楼梦》剧组上课时,每一堂课,演员都悉数到场,一边听一边做笔记,那真的叫在上课啊。而如今的新版《红楼梦》剧组,专家讲课,演员们全部到齐的时候凤毛麟角。即使演员到场,十几岁的小孩子,那一脸天真迷茫的表情,怎么能明白什么叫“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什么叫“开辟鸿蒙谁为情种”?讲了几次了无生趣的课后,连专家自己都打起了退堂鼓。

  如果说老版《红楼梦》是一道精美的满汉全席,那新版《红楼梦》就犹如麦当劳里的汉堡。怨不得勤奋的李少红、单纯的蒋梦婕们,在这快餐文化的时代,观众要的是娱乐消遣的热点热剧、制作方要的是收视率关注度,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作品只能存在于人们对往昔的追忆之中。

  人物不能活生生地“走”出来,就让大家看看演员怎么穿了古装活生生地走进去。本是一场梦,何必太较真儿。

  结语:用宽容的心态看待翻拍现象

  今年可以算是一个四大名著重温年,《三国》《西游记》《红楼梦》都以大手笔的姿态登台亮相,剩下那部《水浒》也在紧锣密鼓地拍摄中,估计不久之后就与观众见面了。

  四大名著对于影视制作单位似乎有强大的吸引力,使他们不惜砸下重金,再苦再难再有争议挨多少板砖也要将翻拍进行到底。已经亮相的这三部虽然褒贬不一,有的甚至“雷倒众生”,但都卖了个好价钱。比如在“批斗声”中登场的新版《红楼梦》已经赚了近亿元,骂归骂,黑归黑,一点都不影响人家收银子。

  四大名著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本身就积累相当大的人气,可以节省一笔不少的宣传费和广告费,乍看上去挺美,可一深思细想却只能叹气,四大名著被翻拍是巧妇难为无“新米”之炊,炒冷饭以掩囊中之羞涩。

  炒冷饭也不是件容易事儿。重拍四大经典最大的风险在于是否能得到观众的认可。四大名著中的人物,无论是三国群雄、绿林好汉还是取经路上的各路神仙妖怪、宁荣两府中的芸芸众生,可谓栩栩如生,深入人心,而且央视拍的四大名著是公认的经典,已经先入为主,陈晓旭版的林黛玉、六小龄童版的孙悟空、李雪健版的宋江、唐国强版的诸葛亮都曾经是人们心中不可替代的形象。观众以老剧的标准去看新剧,“思维定式”很难让人们接受新的形象。

  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曾表示:“我主张以—种宽容的态度看待翻拍现象,它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只要能赢得票房、收视率,得到观众认可,就是好的翻拍剧。”

  重拍四大名著不应是简单的复制,在新时代下必须对人物对情节进行深入的挖掘,而且在表演上能准确到位,真正抓住小说和人物的神韵。此外,还需要引入创新元素,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发挥。比如《大话西游》一改师徒四人的形象,相当成功,被人们奉为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