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感

时间:2021-08-31

读红楼梦有感范文(精选5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红楼梦有感范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读红楼梦有感1

  《红楼梦》,这个耳熟能详的书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这个含笑的悲剧打动了多少读者的心,纵使读过几遍,仍旧觉得其中有说不尽的传奇。

  曹雪芹生在贵族家庭,却不曾想到家族走向没落是何等的悲凉与凄惨,年幼的他却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对封建统治的没落有着切身的体会,便以自身为原型创造了这个经典---《红楼梦》。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开篇明义,道出了悲的结局。读罢红楼,有种辛酸感,不知是为黛玉伤感,还是为宝钗怜惜?注定的悲剧,实在难过。

  林黛玉,这个生得倾国之貌,,才华横溢,多愁善感的女子,到今天已经成了“爱哭,虚弱”的代名词,她的母亲早亡,父亲后来病故,家道中落,只得寄住在贾府,便认识了荣国府的嫡派长孙---贾宝玉,这个大家庭中的宠儿。黛玉的性子抑郁,所以“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这样的性格也导致了她看待事物的消极和被动,她生在那样的时代,总是希望理想化的,可现实总是背道而驰,纵使她是善良的,但她没有看清楚自己的地位,使得和宝玉那么纯洁的爱也不能有一个好的结局,落得那样的下场。

  贾宝玉,这个受尽万千宠爱的公子,出生时嘴里含块玉,是贾府的宝贝,曹雪芹给他的评价是“情不情”三个字,道出了他的一生,他是叛逆的,偏僻而乖张,他认为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任何事,主张平等待人。他和黛玉深深爱着对方,他们之间拥有着最纯洁的爱,却不得善终,娶了宝钗为妻,之后便出家,也是悲剧下场。

  还记得其中一篇《黛玉葬花》,黛玉善良,怜惜花儿,认为花落下后埋在土里最干净,所以,想让花儿装在绢袋里,用土埋上,日久随土便化了。她写了葬花词,以花比喻自己。“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词中透着淡淡的忧伤,成为小说中最经典片段之一,令人过目不忘。

  在这本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几代人的命运沉浮,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世态人情,值得我们去反复品味,反复咀嚼,阅读《红楼梦》也对提高我的文学素养有着很大的帮助,这部小说百看不厌,不枉为古今中外的一大经典,流芳百世。

  读红楼梦有感2

  路过书店,看见书架台上放着一本敞亮的书,书名是《红楼梦》。《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他呕心沥血花了十年时间写出了一部长篇小说。

  书中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为线索,讽刺了清朝自私自利的丑态及清朝以胜为败的命运。《红楼梦》中的人物各有各的特点,但最让我读的入迷的是林黛玉和贾宝玉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贾宝玉是荣国府的公子,从小过着被捧在手心里的生活,他的祖母十分疼爱他,称为掌上明珠。但他辜负了人们对他的期望,天天与女孩子厮混。因为贾宝玉痛恨八股文,所以他不顾学业走上违背之路。他的父亲贾政也正因为这样不喜欢他,贾宝玉十分害怕这个父亲,但他依旧每天嘻嘻哈哈,不务正业。贾府的人都是喜欢炫耀权势的人,但林黛玉唯独被贾宝玉喜爱,可他们的爱情被遭到了家庭的命运,从而泪尽而逝。林黛玉性格孤傲,多愁善感,遇到一点小事就掉眼泪。但她才思敏捷,十分有才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林黛玉身体软弱,受不了一点委屈。她有伤感的事就往嘴里塞药。最后她去世了,带着伤感与懊悔。薛宝钗是个富有心机的女孩儿,虽然她大方典雅,举止端庄。但她深暗世事,在贾宝玉面前展现自己的全势。薛宝钗人缘极好,她全力讨好每一个人,连贾母也不例外。她最后嫁给了贾宝玉,但却没能得到他的心。婚后,宝玉离家出走,宝钗独守空闺。

  读完《红楼梦》这本书,我明白了人间也有善于恶,也有美与丑,也有纯洁与肮脏的思想,整个社会都有残缺的一部分。

  读红楼梦有感3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伴随着一代文星的陨落,一部绝世巨著《红楼梦》随之问世!就如同后世研究红学的人们所讲的“文星虽陨落,西山仍悲怆。”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也将为后世永远铭记!

  《红楼梦》一部精工细描的绝世之作!不同的人读出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心境读出不一样的境遇!《红楼梦》中每个人物的塑造和描绘都那样的深入人心,让后人百读不厌!而它的作者曹雪芹,用他一生的遭遇,将自己坎坷的人生缩写在这本绝世之作中!读后让我感慨万千——"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我们的霑儿哥一语道破了他的悲欢命运!

  《红楼梦》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他一生的境遇。我常想:如果他的人生一帆风顺的话,或许这世上不会有《红楼梦》。悲愤出诗人也好,末世出才子也罢!事实就是这样,几经家变,注定了他要走这条艰难而伟大的道路。我们怜惜文星的悲欢命运的同时,也感恩命运的安排,让一代文星为后世留下了这一万世流传和铭记的文学巨著《红楼梦》!

  我们的霑儿哥,虽英年早逝,抱恨而终,但他在《红楼梦》中,前八十回的思想价值,艺术成就已经达到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境界。那种在极其艰苦条件下,锲而不舍的创作精神为后世所敬仰,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别去怨恨命运的不公,命运既然安排我们经历一些人和事,必然是有它的意义!我们应该坦然的面对多麽的人生,在生活的历练中学会逆风而行,学会成长!经过暴风雨的洗礼后,我们的人生应该更明朗,而不是颓靡不振、继续阴暗!

  读红楼梦有感4

  《红楼梦》,以前胡乱地翻过几次,今又重读,竟发现自己愈来愈对林妹妹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

  刚开始时,对林妹妹的哭哭啼啼和抽咽感到不可理喻,多少也算个大家闺秀,何必为了一丁点的小事而伤心流泪呢?真是太小家子气了,与宝钗相比更是没了大家闺秀应有的风度和气质。见到她,总让人觉得压抑和沉闷。难道这就是她所谓的“抑郁美”吗?

  慢慢的,我被她出色的才华而吃惊。她满腹的才华,吟诗作对无人能及;她的身世和她顽强的性子,更有她的天真、纯洁……

  她的身世也令人同情,虽说也出生在官府之家,但自幼体弱多病,出不了门,小小的年纪竟在药中泡大,本来就虚弱多病的身子更加虚弱,也许是“独生女”,父母对这个“掌上明珠”爱之又爱。家庭的规矩、礼仪比那些大家闺秀们差了些,但这更显示出她与众不同的性格,显示出她的无所顾忌和她的处处谨慎。

  黛玉的文学,吟诗作文和聪慧是无人能及的,但是面对宝玉的玩世不恭、不知上进,她非但没有责怪的意思,反而大加袒护。其实,她是不喜欢礼教束缚的家庭,对宝玉的玩世不恭大加赞赏,这应该是宝玉和黛玉爱情的进一步发展,宝玉他们彼此终于觅的一知音。在所有人都劝宝玉努力学习,考取功名时,黛玉却显示出对功名的唾弃。在她柔弱的外表里面,却带着对旧封建的科举功名的鄙视和唾弃。我最佩服她这一点!

  虽然黛玉对宝玉的不考功名欣赏,可她却耐心的教香菱吟诗,教给香菱知识。她并不反对知识和文学,只是厌恶功名罢了。她细心、耐心、全心地教香菱吟诗,为的是让姐妹们摆脱命运,谁能够和她相比呢?没有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