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现实意义(3)

时间:2021-08-31

  三、《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语言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它以当时北方口语为基础,融汇了古典书面语言的精粹,经过作者苦心营构,穷力追新,形成了简洁纯净、洗练自然、准确精美、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强烈感染力的文学语言。它的叙事语言平实自然,通俗生动,富有立体感和表现力。它的人物语言能准确地显示人物的身份和地位,能形神兼备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高度的个性化。 《红楼梦》的语言确实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成熟、最优美的语言。

  《红楼梦》利用了神话的背景和浪漫的情调,却没有因此丝毫减弱对于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以及社会的猛烈批判。在作者的笔下,男性世界心智低下、道德败坏、政治黑暗、司法不公、生活糜烂、猥琐无能、奸诈虚伪、贪婪暴虐、无可救药。与丑恶的男性世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短暂存在于大观园中的小小“女儿国”却表现出截然相反的美好品质。然而如斯之美的世界最后也难逃彻底毁灭的命运。这就是《红楼梦》所描绘的最大、最令人痛心的悲剧,是早于艾略特200年的“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这种中国式的“荒原意识”。 从思想意义上来看,《红楼梦》的作者在小说中所提出的“不失赤子之心”,显然承继了晚明李贽的“童心说”;而其对于现实的彻底否定,显然又与后世龚自珍的“四海皆秋气,一室难为春”心意相通。《红楼梦》的作者显然有着一脉贯通的价值体系———这就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一个绵长的人文传统:以个体生命反抗历史进程中的暴政、强权和谎言。从政治意义上来看,《红楼梦》的出现仿佛世尊树一指而降魔,将所谓“盛世”的假相打得粉碎。要而言之,《红楼梦》与现实的关联是多方面的,她不但以精湛的叙事艺术给后人以启迪,而且以深刻锐利的现实批判精神,以及用血泪做诚实见证的文学立场拷问现代作家和诗人的灵魂。  就题材内容而言,《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史上继《金瓶梅》之后一部伟大的世情小说。它将人情世态寓于粉迹脂痕,把世情小说的创作推向最高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水准迈上一个新台阶。在它之后,一些狭邪小说、鸳鸯蝴蝶派小说都曾模仿其笔法,现代、当代作家中受其沾溉者也为数不少。

  《红楼梦》以其杰出的现实主义创作成就,为当时和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以它为题材的诗词、戏剧、曲艺、影视、绘画、舞蹈、雕塑等作品,举不胜举。《红楼梦》还流播海外,成为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