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脉络分析

时间:2021-08-31

  【作者介绍】

  曹雪芹(1715-1763),名霜,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性格豪放,喜欢饮酒,多才多艺,工诗善画。“诗笔有奇气”,诗风接近唐代诗人李贺。他孤傲不屈,嫉恶如仇。在穷困艰难的环境里,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坚持写作长篇小说红楼梦》。乾隆二十七年(1762),由于幼子夭亡,曹雪芹感伤成疾,卧床不起,终于因贫病无医,“泪尽而逝”。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80回的稿子(生前已传抄行世),80回以后也可能有部分残稿,但佚失不传。今传后40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

  【内容提要】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故事情节由主次两条矛盾线索构成。一条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为中心,以宝、黛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同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为线索。林黛玉,为爱情熬尽最后一滴眼泪,含恨而死;贾宝玉,终于离弃“温柔富贵之乡”而遁人了空门;薛宝钗,虽成了荣府的“二奶奶”,却没有真正赢得 爱情,陪伴她的是终生的凄凉孤苦。《红楼梦》的另一条线索是以宁、荣二府及其社会关系为中心,以封建的阶级压迫、等级制度以及封建贵族寄生腐朽的生活所造成的封建制度自身的矛盾为线索,以贾府及其亲族的一一衰败为结局。

  【脉络分析】

  一、作品的第一回至第五回,是全书的“序幕”

  第一回中写了“无材补天”的石头的故事,写了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故事,还写了甄士隐和贾雨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通过那个石头与空空道人的对话,作者明确地发表了自己对小说创作的主张,这或者正是全书的纲领。《红楼梦》,正是作者的小说创作主张的实践。 第二回写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这在结构上是极其重要的安排。作者要给我们讲述的这个贾府,人物多,头绪多,难以说清,而冷子兴的介绍,正可使读者在“进入”这个贾府之前,对它有一个总体的了解,然后,再一一细写。这样,在第三回里,则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全书主要人物的出场。即通过林黛玉来到贾府,写了贾母、迎春、探春、惜春、李纨、王夫人、邢夫人、王熙风和贾宝玉等人物陆续出场。到第四回,作者又把笔锋一转,写了薛家的故事。这既是写《红楼梦》中另一个重要人物薛宝钗的出场,更是通过“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故事广泛地描写了社会的黑暗,为贾府日后发生的事提供了社会背景。第五回,写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与全书第一回中出现的有关“石头”和“灵河岸边”的神话联系起来,并通过贾宝玉看到的“判词”,听到的“仙曲”,预示了《红楼梦》中众多女性的命运,即所谓“万艳同杯(悲)”“千红一窟(哭)”。 二、第六回至第十八回为第二大段

  在交待了上述一切之后,从第六回开始,以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为契机,全面展开了《红楼梦》的故事。这一大段的主要内容是秦可卿之死和贾元春省亲。这两大事件,都发生在全书开卷不久,以惊人的豪华排场来表现当时的贾府正处于“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珠宝乾坤、玻璃世界”的兴盛时期。秦可卿,作为一个孙媳妇,其丧事居然可以如此隆重,如此奢华,而且在出殡时竟然有北静王亲来路祭,并对贾政、宝玉父子大加奖誉。这都充分显示了贾府的显要地位。而元春省亲,则更直接说明了贾府乃是封建社会中最有权势的皇亲国戚之家。作者正是通过这两大奢华热闹场面向读者表明,最终一败涂地的贾府曾经是怎样的炙手可热、不可一世。

  在秦可卿的丧事中,曹雪芹着力塑造了王熙风这一重要人物。可以说王熙风的最主要的性格特征,如有才干且卖弄才干(协理宁国府),为夺取金钱而不受任何道德乃至“阴司地狱”的约束(弄权铁槛寺)等等,都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王熙风作为整部《红楼梦》不可或缺的人物,在开卷不久就得到如此深刻的刻画,正为以后凤姐性格的发展打下了极好的基础。 还应提到的是,这一大段中虽然充分表现了贾府的繁华气派,但作者却同时告诉我们,在这繁华的后面,潜藏着无告的悲辛——贾元春泣诉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秦可卿死后给凤姐托梦的情节,也表明这个繁华兴旺、“赫赫扬扬已将百载”的贾府,正面临着极大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