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名著读书笔记

时间:2021-08-31

红楼梦名著读书笔记1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红楼梦名著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红楼梦名著读书笔记1

  我用目光扫过那本书,安静,沉谧;尘埃在岁月中抹去,昨日的梦呓隐约间透露出这本红楼。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开卷寥寥数言,为我们展示了亦真亦幻的红楼世界。

  踏破时间,回首那一段缠绵凄苦的情史,一段大家庭的落寞史。初识黛玉,容颜惊艳,明眸皓齿。“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只是那双眸子却总是含满了泪水。宝玉,娇生惯养,却也才思敏捷;嬉笑不羁,却也纯真无邪。相见时的似曾相识,宝黛之缘,在相见的那一刹那早已注定。就在这大观园之中,宝黛互相的情愫至此开始酝酿,一个是良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上天注定的缘分。初识宝钗,“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却也容颜姣好,端庄贤淑。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木石前盟终不敌金玉良缘。

  千古红楼,梦一回,前生是那颗世外仙姝;这一世化作了这个叫黛玉的女子。她那照水娇花、扶风弱柳的娇弱身躯里,蕴藏着超过脂粉的不凡禀赋。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样精致婉转的别样情怀,还有那深深隐藏在思想深处的叛逆情怀,在世俗小人眼中是那样的不和谐。她只好寄情诗词,在文字中寻找真谛,排解愁绪。

  那样的孤独无助,让人隐隐心疼。“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如花似眷,似水流年。”那时的她,一定冷到了极点,犹如一枝秋菊,俯仰那早已成为春泥的落红。那一刻清香,滋蔓了她的一生。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是的,她高洁地离开了这个尘世,焚稿,断痴情,她流尽了一生的眼泪,只为了报答前世的恩情。“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对于宝钗,我的心情是复杂的。她是封建淑女的完美典范,集美貌与智慧于一体,而且稳重温柔,识大体顾大局,完美无瑕。我个人很欣赏她,但她的身上有极大的功利思想。“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她的柳絮词隐藏了她内心的青云之志。

  相比黛玉香消于陨,宝钗的结局也令人心痛,本是如花的年龄,本是要让人怜爱的岁月,却只夜夜对着明月孤独,惆怅。难以想象,那一个个夜晚,她一个弱女子,如何熬过,宝二奶奶外表风光无限,可她内心苦痛几人知?

  王熙凤,果断、泼辣,心肠狠毒,害死尤二姐,坏事做尽。但我对她怀有深深同情,从另一个角度讲,她是标准意义上的女强人,把贾府上上下下的事务处理得有条不紊,几乎没有出过乱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当家人的角色,而且最后王熙凤身患重病,还要处理贾府事务,最后遭亲人背弃,只有平儿尽心侍奉,也是可怜呀。

  湘云是我最钟爱的女子,她可爱,呆萌,纯洁,极其灵秀;她憨厚,朴实,爽快,不拘小节。“醉卧花下,红香散乱,蜂围蝶绕,香梦沉酣。”她醉卧芍药裀,极富浪漫主义气息。可惜,如此“真善美”的女子,到头来还是一场春花秋月之梦。

  红楼女子,都是人如初见的开端,悲画扇的结局。

  千古红楼,如一梦。

红楼梦名著读书笔记2

  贾宝玉——《红楼梦》中最重要的角色。而曹公却一反作家的常态,不但没有赞美贾宝玉,反而时常用文字讥讽他,然而越是这样,贾宝玉越是耐人寻味。

  贾宝玉读书,让我看到他的自由奔放。他的父亲曾讽刺他“只可见宝玉不务正,专在这些浓诗艳词上做功夫。”确实,宝玉爱读杂书,那“古今小说”“传奇角本”看了不少。但治学之书也并非不看,“因此祸延古人,除四书外,竟将别的书焚了”。他并非不爱看文学经典,只是《四书》在宋代被封建统治者编纂,流传下来的版本带有的封建色彩,是宝玉所厌恶的。

  透过现象看本质。史湘云曾说“如今大了,你就不愿意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听到这些,宝玉忙说:“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宝玉看书追求的是书中的精神食粮,他不屑于看书只为了所谓的“仕途经济”,这不正是贾宝玉身上道家精神的体现吗?无拘无束,顺其自然,这便是博览群书却被认为是“无事忙”“富贵闲人”的贾宝玉啊。

红楼梦名著读书笔记3

  在寒假里,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书中人物的塑造、刻画,十分生动,有风风火火的王熙凤,追求完美的贾宝玉,心胸宽广的薛宝钗,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特别是心胸宽广的薛宝钗和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这两个人,是多么的深入人心,可以让人研究一生。

  “天上掉下来个林妹妹”每当我读到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时,我总是亲不自禁地落泪。“心较比千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令我产生无比的怜爱。她,无论是自己的离别愁恨,自己的伤心往事,四季更替,都会黯然泪下。她对于世间的一切都只能暗自落泪,这让人不禁感到她有点“胆小”,她真是让我又爱又恨啊!

  相对于另一个主人公贾宝玉,他虽然不是女孩,但也和女孩的灵气相差无几。

  《红楼梦》这本书对故事情节的描写细致入微,人物栩栩如生,真让人爱不释手啊!

红楼梦名著读书笔记4

  宝钗一直都是封建社会里的完美人物,她识大体又不似熙凤般狠辣,有才气又不及黛玉般清高,淡名利又不如迎春般木讷,清性情又不像妙玉般极端。宝钗,可以用完美来形容。

  黛玉的美是清,如芙蓉般脱俗,恍若仙子般倾城;熙凤的美是傲,她机关算尽太聪明,傲瞰人间,是可望不可即的存在;湘云的美是憨,是芍药花下的天真烂漫;而宝钗,则是那句“淡极始知花更艳”,她的美,是淡,是牡丹的倾国,默默独居一隅,却不知早已惊艳了满堂摇曳的春风。

  一直在想,宝钗在乎的到底是什么?妙龄少女,黛玉有她的风露清愁,熙凤有她的机关聪明,而宝钗,似是无欲无求,真真“淡极”,却显得“更艳”。

  宝钗是封建主义绝对的拥护者,她从来不喜像黛玉那样的伤春悲秋,从林黛玉重起桃花社一章中贾宝玉就说过,宝钗并不喜作闺怨诗,也不许宝琴作,可见她对闺怨是排斥甚至是不屑的,她不会去望着“花谢花飞飞满天”悲戚,更不会叹“红消香断有谁怜”,她心里的女子,或者说就是她自己要做的就是“珍重芳姿昼掩门”。她和林黛玉一样拥有倾世芳姿,却不像林黛玉一样想将来将何去何从,只想如何过好现在,这是她“淡极”,更是她对封建制度的崇尚。

  宝钗的“淡极”也与她的生平遭遇有关,自小父亲亡故,哥哥又愚笨无用,虽是女儿却也要持家掌事,宝钗早早便接触了人情世故,早早融入了这个封建的社会,她的性格也许是天生的,但我想更多的还是因为她要过得好而被修整过的。黛玉能明白现实的残酷,而宝钗却知道怎样去面对残酷的现实。不得不说,宝钗比黛玉要成熟得多,正因为此,她的“淡极”并非她无欲无求,是她已经有了能力和气度去看淡所有的人间冷暖,她不去憧憬浪漫,因为她已经融入了现实,已经能让自己在现实里过得很好,甚至让自己完美无暇,淡极更艳。

  宝钗“淡极”,但并非“无情”,她遵循封建制度,适应着眼前的一切,也用自己的一片真心去待人。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宝钗的“德”是让人赞叹的,可也是为她自己悲叹的,宝钗一心想让宝玉早日步入仕途,为他谋一光明前程而费尽口舌,不管她是否早就知道自己会成为荣国府的宝二奶奶,宝钗的一番心思也是完全建立于对宝玉的真情上的,因为她明白封建社会的定理,因为她遵循并信奉着封建社会的规则,她便把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告诉宝玉,于理,宝钗的一番苦心苦意着实令人赞叹。可是于情,这偏偏不是适合宝玉的路,宝钗有“停机德”,可宝玉却没有“悬梁悟”,宝钗的良苦用心也就适得其反,让宝玉心生厌倦。宝钗是理性的,她知道这样对宝玉有益无害,谁叫宝玉却如此轻视功名还骂其“禄蠹”,宝钗之德,也只能付诸东流了。

  而对于黛玉,宝钗一直都是友善的,尽管刚进府中黛玉曾多次明着嘲讽,她也没有多说一句,在听到黛玉用《牡丹亭》里的句子作酒令时,宝钗反而句句真诚地劝了一番,连向来对他人言语极其敏感的黛玉也心服口服,懂得了宝姐姐的一片真意。得知黛玉病了,她又专程遣人送燕窝来;之后搬出大观园又独独写了四赋赠与黛玉。对于同为才女佳人的黛玉,宝钗是惺惺相惜的,但她们不是知音,黛玉的叛逆和反抗与宝钗的遵从和信奉水火不容,她们无法成为同道中人,却能做彼此怜惜的姐妹,是因为宝钗始终如一的友善和情谊。

  正如湘云笑说的,纵是黛玉,也挑不出宝钗的一点短来。宝钗在这个波涛暗涌的封建社会里已经学会了如何处事应变,在荣国府里博得了众人的喜爱,只可惜她的良人不是宝玉,这是她信奉的封建制度迫害她的,她无法摆脱命运,也无法争取自己的幸福。宝钗的悲哀,是她从来不知道她的坚持一直就是错误的,她争取的东西并不是属于她的,只不过她的思想也由不得她改变什么。

  叹只叹,如果宝钗遇到的不是宝玉,她一定能在属于她的社会里绽放她独有的风雅,一如倾国的牡丹,融了满院淡淡的香,诠释着她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