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感(3)

时间:2021-08-31

读《红楼梦》有感6

  最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红楼梦》。这本书讲了贾家兴亡的故事。贾家是一个大家庭,但是最后为什么灭亡了?因为王熙凤放高利债,最后闹得家破人亡。但是我很喜欢林黛玉,因为她是敏感而善良的,刚强、冷漠,但最后含恨离世。为什么呢?因为她喜欢贾宝玉,但最后贾宝玉娶了薛宝钗,她本来身体就不好,一听便昏了,不久含恨离世。

读《红楼梦》有感7

  当响彻云霄的鞭炮声早早的响起,衔接在昨夜绽放了一晚的烟花之后;当碗里圆滚滚的汤圆溢出甜腻的馅儿后;当荷包里装满糖果之后;新年迈出了它的第一步,窈窕的身姿徐徐向我们走来。

  曹雪芹细腻的'文字吧我们带到了宁国府和荣国府。

  正月十五好不热闹。荣宁两府各子侄孙男孙媳等围坐在戏台旁,几张席上皆摆上了酒,两大梁上挂上了玻璃芙蓉彩穗灯,廊檐挂着的或绣,或画,或绢诸灯,更是极致地渲染了新年的气氛。醇厚的美酒,聒耳的笙歌,锦绣的盈眸,在欢声笑语背后,却是被掩盖住的暗流涌动。两大家族,沦丧道德。谱写每个人的红楼空一梦。

  现实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呢?记得小时候,一年中最期待的就是过年那几天,喜欢亲人们热热闹闹地围坐在一起,喜欢摆满了佳肴的方桌,喜欢甜腻腻的果糖。新年的气氛那样浓,没有人比小孩子更开心。可是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对人情世故更了解,原先那单纯的心灵被压抑。新年,不知在什么时候,开始渐渐流失了它的韵味,留下的不知所措的瓦良格和对童年的眷恋,眷恋那浓浓的年味。不知是心智成熟了,还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大了。如今,我再也提不起除夕夜跑到门外看烟花的兴趣,亲戚朋友串门聚餐,也只想自己默默坐在一旁,对方桌上如往的家常美味也失去了兴趣。

  春节,古往今来,已经过了几千次,却仍未被人们厌倦,只愿快些再体味到过年的意义,珍惜我的每一个安稳的年。

读《红楼梦》有感8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书籍攒成了一条珍珠项链。而其中最光彩夺目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四大名著”。“四大名著中最能令人陶醉、欣赏的就是《红楼梦》。我利用最近的闲暇时间阅读了这本书。

  《红楼梦》这本书围绕着两条线索来写。一条线索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沉浮,另一条是贾宝山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和最后的一个悲惨结局。《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写出了在贾府中小姐、公子每天的生活场景。

  我很喜欢第十七回中描写大观园中的景色。书中描写出美景:佳木茏葱,奇花异草争先恐后地开放。一条清清的小河,从花木的深处曲曲折折地流过。从上面看,好像白云飘过。这是多么美妙的景色呀,真可谓“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又好似“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这大观园中有河、有树、有涧、有山、有湖、有谷,还有林间小径,真宛若人间仙境,世外桃源啊!

  到第九十六、九十七回,看到王熙凤用“掉包计”让薛宝钗与贾宝玉完婚,我不禁为林黛玉担心起来,到第九十八回,我的心情越来越紧张。林黛玉死后,宝玉特别伤心,从此以后,他一直闷闷不乐还出家当了和尚。

  读这本书时,我的心情和书中的人物遭遇一样,时而快乐,时而悲伤。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是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

读《红楼梦》有感9

  平生多少恨,风散满城花。

  ——题记

  《红楼梦》是古典长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中国写实主义作品,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小说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中心,道尽了那个世界的种种流连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当我缓缓翻开那朴素的扉页,穿越了几百年的卓越意境,莎香桑影便栩栩如生地跳跃在我眼前。喧闹声仿佛瞬间远去,飞花飘悠悠散向天穹,蒙尘的时光如潮水般倾泻,依稀有眉眼重叠。

  枝头灯盏晕开柔和光华,浸染着成簇的白色棠棣花。花下的少女眉目清秀,看似娇弱,却透着一股欺霜赛雪的味道。黛玉才思敏捷,博览群书,有满腹的诗才,有似水的年华。她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朴素的民主主义思想光辉,却最终因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走向灭亡。林黛玉是书中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可是大多数初读《红楼梦》的读者却认为她实在尖酸,可细细想来,世间许多女子,大抵都是如此,越是在乎某个人就越是表现得斤斤计较。正如王希廉《护花主人总评》里面说:林黛玉一梦而情痴愈痼。她所表现出来的忌心猜疑、多愁善感的一切,不都是因一字情?她爱宝玉,爱得痴迷,她在意关于他的一切,哪怕一点微不足道的小细节,都足以令她潸然泪下。念及此,我便有些悲她的冷月葬花魂,更为她的一阕泣血葬花词而痛心流泪。

  浮光细碎,跳跃在衣衫间。枯叶在半空中开出花,水雾氤氲,斜阳晚照从枝丫间漏下来,碎金一般染上衣衫,镀上一层金辉。彼时,日落黄昏,宝玉手拿书卷,踱步庭前,眉眼依稀是是少年模样。曹雪芹这样描述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视而有情。不知黛玉是何时喜欢上这不爱武枪爱颜色的少年,或许是刹那时的初见,正对上他那双含笑的眸子。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宝玉初逢黛玉时,他说眼中的黛玉便是这样两弯似颦非颦。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颇有美人之姿,却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便是这惊鸿一瞥,成就了《红楼梦》一份纯洁凄美的爱情,也注定造就了一个悲凉痛苦的结局。

  这个结局是意外吗?答案是否定的。细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多少对真心相爱的有情人能如愿以偿,相守一生?人们本着婚姻便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何谈恋爱自由?可是林黛玉偏就逆风而行,向往自由,人们知她弱不禁风,又怎知她是何等的坚强。都说眼泪是懦弱的表现,林黛玉的泪不是软弱,亦不是屈服,是对这黑暗社会的无声抨击。当她的感情幸福被扼杀时,她是多么勇敢,她用死来向社会表述她的不满,她的抗议。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仿佛韵华流转,我静伫在她身后,见她从婆娑摇曳的树影下缓缓踱步而出,挽着莹白轻纱,在水边葬起花来。任她瘦弱的身影隐匿于满地黄花堆积的深院,任梧桐颤着深寒,任衰草连天。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林黛玉便是这般在曹雪芹的笔下活灵活现,给世人留下了一个难以忘却,独特且富有诗意美的女人。曹雪芹借宝玉对所爱女子的最高也最后的礼赞,包含着绝望,也包含着期望。那个以国贼禄鬼为主体的泥浊世界使他绝望,但是,那个如同星辰日月的净水世界则寄托着他的诗意梦想。质本洁来还洁去,《红楼梦》本身就是这样一直一曲悲绝千古的诗意生命的挽歌。

  蓦地,一抹蓝色划破夕阳晚照,流风般擦过鬓角。她倚着门,他执笔点墨。他在浮光跳跃间,冲她笑的风光霁月

  不知何处的飞花纷纷扬扬掠过,她抬起头,突然就落下泪来。

  平生多少恨,风散满城花。读《红楼梦》有感10

  看名著看的是种内在的精华,如果你深入了这本书里面,其实会发觉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在里面。阅读是种精神的享受,是灵魂的升华。对于名著尤其如此,希望大家多学习,多多阅读名著,对自己提高修养都很有帮助!

  我,一个爱读书的小女孩。今年暑假我读了许多书籍,有幽默无比的《淘气包马小跳》;有让我笑口常开的《笨狼的故事》;有写出了女孩心声的《贾梅日记全传》;还有情节感人的《红楼梦》。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红楼梦》。

  《红楼梦》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又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他们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冷清了,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埃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热门】读《红楼梦》有感】相关文章:

1.读《红楼梦》有感

2.读《红楼梦》有感

3.读《红楼梦》有感

4.《红楼梦》读有感

5.读《红楼梦》有感

6.读《红楼梦》有感

7.读红楼梦有感

8.读红楼梦的读有感

9.读《红楼梦》有感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