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评估《红楼梦》的巨大价值(2)

时间:2021-08-31

其次,《红楼梦》是一部小说体裁的政治论著。曹雪芹在书中表现了明确的政治观点和政治理想,认为当时社会面临的不只是一般的朝代更替,而是国家、人类社会正在走向覆灭,所谓“末世”、“劫终”。面对如此巨大的危机,他看到了最后仅有的力挽狂澜于既倒的办法。时间上他认为真儒士失意和假儒士得道的转折关头正是自己构建国家新制度、社会新秩序的起点,利用之后一段相对平静的遮羞布尚存的贾雨村时期,还可以完成一代人从自发到自觉的成长,完成一代人新思想的武装,他们不但可能降低最后凶相毕露的大恶儒“扰乱天下”的破坏程度,而且随着人数的增多还可能用新体制取代封建帝制。空间上,他认为人需从自身完善做起,然后逐步改变体量大于个人的家族、国家和社会的运动规律,整体走向良性循环。《红楼梦》前八十回主要写的就是最小的人的统一和完善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还以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理想和主张作为政治实验的基本条件,初步合成了一种实现国家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政治模式,彻底打破此前朝代频繁更替、国家瞬息兴亡的恶性循环规律。可以说作者之所以煞费苦心构筑新的哲学体系也是要为这一政治实践作理论准备。他胸有成竹地期待着,甚至别出心裁地将不想任其重演的悲惨结局删去,他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结局会被改变。这段空白也是给新社会的后人续写“裙钗”的美好人生留下了余地,显示出他必胜的信念和长远的眼光。但也许是因为这一做法过于出人意料,其效果则不尽如人意,直到今天几乎还是被完好地包裹着。当然这只能怪罪于当时森严的文字狱,否则他也可以写得更加直白一些,或者至少增加一些注解。岂不知,即便如此谨慎小心,《红楼梦》还曾多次险遭灭顶之灾。曹雪芹的原意是要用该书作为仁人志士间传播新观念,推翻封建制度的思想火种。小说用深刻的哲理警醒世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突破佛、道、儒的价值观体系,重新认识自己,使身心变得强健和充实起来,并且同心合力引领整个国家和社会走出重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曹雪芹并不赞同用先推翻后重建的彻底革命的方式,而是主张让“破旧”与“立新”分别从不同的层面和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破旧”就是化解对立的矛盾使之转向统一或促使对立的矛盾在斗争中消亡;“立新”就是以共同的目标聚集所有可以统一的矛盾并促使其在统一中壮大。最终以量变换质变,完成新旧体制的整体转换,达到真正的长治久安和天下太平。也许是英雄所见略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渐进式的改革政策和可持续的发展战略便与曹雪芹的理念非常吻合。笔者认为《红楼梦》在当代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建设中仍有不可忽视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