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解红楼梦09 《红楼梦》是谁家故事(3)

时间:2021-08-31

  曹雪芹《红楼梦》,高庙(按指乾隆)末年,和(和珅)以呈上,然不知其所指。高庙阅而然之,曰:'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后遂以此书为珠遗事。

  今天人们对纳兰性德可能是宝玉原型的提法已经忘记。此说的主要缺陷是:纳兰性德去世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年仅三十一岁。性德去世时,他爹纳兰明珠“方贵盛”,因而不可能有末世衰败的气象。另外,性德比曹雪芹的爷爷曹寅还要大5岁,曾与曹寅同为康熙伴读,后同为康熙侍卫。曹雪芹开始作《红楼梦》时,纳兰性德已经去世近六十年了,很难想象曹雪芹会用性德作为模特。如今虽已考证出曹雪芹的大量家事,似乎此说可以算是尘埃落定,但仍值得研究的是乾隆老爷子的态度。和珅献上了《红楼梦》,他自己也读不懂,乾隆皇帝“阅而然之”,就直接指到了“明珠家事”。乾隆皇帝凭据什么,能一眼指出这是明珠家事?又为什么非要把《红楼梦》故事硬摊派到明珠家呢?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本书的续篇《通解红楼梦:名园筑何处》中再详细论说。

  以上四说其二的“清世祖与董鄂妃故事说”,看似缠绵委婉的宫廷秘事,在前人的仔细考证下也不可能发生:如果按小宛于顺治七年入宫的话,顺治帝那年只有十四岁;而董小宛已经二十八岁,整整比顺治帝大一倍。二十八岁的小宛怎么可能进宫,不也太老了吗?要知道那时十五岁就是又一代人了。

  其三的康熙朝政治状态说,因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认定为“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而影响深远。在蔡元培先生的《石头记索隐》里认为,书中“本事”是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复以层层障幕掩盖之。认为《红楼梦》中的大多数人与事都有所影射。比如,宝玉是指传国宝玺,贾宝玉即指伪朝的皇帝;“金陵十二钗”则影射围绕着皇帝的诸多清初江南名士。关于此说,我们会在本章第二节再详细辨析。

  蔡元培作为民国名人,在学界有很高地位,他的红学研究自然颇受世人关注。《石头记索隐》从1917年商务印书馆单行本发表,到1930年已出至第十版,可见其影响非同一般。

  五四时期,蔡元培、胡适共事于北京大学。两人在《红楼梦》的研究上意见相左,进而演化成公开辩论。与当时蔡元培之社会名望与地位相比,胡适只是小辈,但胡适在论战时相当不留情面,谓之“走错了道路”,“大笨伯”、“笨迷”,“很牵强的附会”。蔡元培是胡适的上司,但蔡元培并未因此学术纷争而排挤胡适。与此相反,蔡元培不仅亲自推荐、重用胡适,还托人为他找到难于搜求的敦诚诗作《四松堂集》。蔡元培先生一生提倡“言论自由,学术思想的自由平等”。蔡、胡的红学之争,因蔡元培先生的雅量而成为佳话。我们希望读者注意的是:蔡、胡的红学之争论辩,主要发生于1921年至1922年间,激辩的年份是1922年。又过五年后的1927年,胡适先生才从藏书人胡星垣手里,买到了珍贵的甲戌本。在此之前和之后的若干年,甲戌本并没有公开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