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听课反思(2)

时间:2021-08-31

  在集体解决过翻译的疑难之后,老师问还有其它什么问题时,一片沉默——这应当代表没有疑问。随后邹老师的一个问题给整个会场带来了沉默,那就是“设帐”为什么解释为“讲学”?我想,会场上的沉默或许有这样几层含义:一是吃惊,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设帐”的解释课下注上出现,书上已有答案啊;二是思考,直译为“讲学”明显不通,那又是为什么有这样的解释?相信这个答案把大部分人问倒了。邹老师说:“很遗憾,字面意思相差很大,却没有疑问。”读书不仅要有朱熹的三到,还要手到——查字典,查工具书。学生不愿动手查阅辞书,不愿动脑推理验证,老师就做出表率了吗?

  在听课过程中,我在考虑,邹老师为什么单单选取这篇文章来上课?在课后的讲座培训中,邹老师说原因之一是《河中石兽》比较有意思。“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岂可据理臆断欤?”对于这句话的深入理解难倒了学生。其实又何止学生。

  实践出真知,作为一线老师对这句话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更多的时候照搬别人,参考教参,参考网络,很多想法就如同寺僧和讲学家所言的经验,他们所获得的是一个“相对真理”,满足某种条件才会成立,我们却常常只看到真理,忽略了条件,忽略了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想,这不仅是邹老师想通过课堂传达给学生的,更想是传达给老师的。

  在课后的讲座交流中,邹老师又特意向青年教师提出了几条建议,其中一条是,老师在课堂上要尽量心平气和,不能太急于完成任务,学生出错是最好的教学契机。在日常教学中,课时安排是牵绊老师的“戒律”,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可以使教学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但在特殊情形之下又不能迷信这一戒律。  这一课的讲授在中间查字典以及理解主旨环节花费了较多的时间,特别是后一环节,推进得很艰难。在公开课中不拘泥于时间的限制,等待学生自己的理解领悟,需要耐性,也是需要魄力。

  最近一段时间,我迷上了种花,仔细想来,这个活儿和教学有很大的相似,一颗种子在气温、水分等条件合适的时候,总会在等待后迎来它的发芽与成长,课堂教学何尝不如此?它不是工业的流水线,而更像农业,在促成条件后,还需要等待,学生一旦开始领悟,在已有的基础上探讨提升,快速的成长也是指日可待。

  对于《河中石兽》这堂课而言,我也是学生的身份。如果这堂课对于我这样的学生要设一下教学目标,我想应该是这样的:

  1.了解授课内容和具体的授课环节,进一步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2.学习课堂教学技巧和严谨认真的教学方式。

  3.在教学中培养大胆质疑勇于实践的独立思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