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优质课件(2)

时间:2021-08-31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预习及检查扫清本文的文字障碍,把握文章含义。

  2、通过分析对比讲学家及老河兵的话明确科学性思维的基本含义。

  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科学思维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意义。

  重点:教学目标1

  难点:教学目标2、3

三、教学准备:

  预习作业:根据书下注释预习文章内容,口头翻译全文。

  《礼记》

四、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把握文意)。

  ①读准字音、节奏。

  河干(gān)棹(zhào)曳(yè)钯(pá)木杮(fèi)湮(yān ) 啮(niè) 坎(kǎn)穴 遂(suì)溯(sù)(学生齐读、读错的记在书上)

  求石兽/于水中。

  以为/顺流下矣。尔辈/不能究物理。众/服为确论。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②解释关键字词。

  一寺临河干。临,靠近。

  棹数小船。棹,划船,名作动。

  阅十余岁。阅,经过。

  竟不可得。竟,终于。

  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非木柿。是,这。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暴涨,洪水,动作名。

  渐沉渐深耳。耳,罢了,语气词。

  盖石性坚重。盖,表推测语气。

  但知其一。但,只。

  (依次轮流解读)

  ③常用文言文虚词

  下列词语中,与“啮沙为坎穴”的“为”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为人谋而不忠乎。B.可以为师矣。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众服为确论。

  下列词语中,“其”的含义与其它各项不同的是( )

  A.回也不改其乐B.其反激之力。C.如其言D.但知其一

  2、文本导入(点出本文所包含的科学精神,突出思考的主题):

  本单元的课文内容大都与科技有关,但本文似乎只记载了一件奇闻秩事,似乎与科学没有关系。帕斯卡说过:“人是一棵会思考的芦苇。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3、整体把握(归纳文中三个人对河中石兽去向的意见及理由)。


              

位置


       
                  

理由


       
                  

结果


       
                  

寺僧


       
                  

求之下游


       
                  

顺流下矣


       
                  

寻十余里,无迹


       
                  

讲学家


       
                  

求之地中(深处)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遂反溯流逆上矣。


       
                  

果得于数里外


       
                  

  4、对照两人的理由(分析文中所阐述的思考内容对科学思维的启示):

  ①翻译上面两句话。

  应该是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软,(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沙罢了。

  大概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软,水不能冲走石头,(但)它的反冲的力量,必然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水)越冲(洞)越深,(洞的深度)冲到石头(底部)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

  提示:“石必倒掷坎穴中”中的“倒”应读作dào,此处老河兵强调的是石兽倒下的方向与水流相反,即“反溯流逆上矣”,虽然译为栽倒在洞穴中更加通顺,但体现不出这一层含义。“转转不已”中的“转”当读为zhuǎn,因为“转”读为zhuàn指旋转,与“石性坚重”的特征不符,而读为zhuǎn指转动,符合文意。

  ②找出两句话的相同点

  “石性坚重,沙性沉浮。”“渐”

  他们都认识到了事物的不同特点,并且认识到了这些特点决定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石兽在水中的位置是会变化的。为什么他们可以认识到这一点,而寺僧却认识不到?

  提示:寺僧在哪里寻找的?(在石兽丢失的地方以及下流)(他们都思考了石与沙的特点。寺僧不思考就去寻找,因此讲学家嘲笑他“尔辈不能究物理”,这里的“究”是什么意思?(推究)什么是推究?(探究)探究的关键在于思考,思考其特点,思考事物的变化规律。

  补充材料:学校的“格物廊”,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这个走廊不大,但却弯弯曲曲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如此设计吗?(认识科学的路径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要经历曲折的)正如这个河中石兽,讲学家的话为何会被大家“服为确论”?(符合我们的生活常识)但讲学家为何也不能究物理呢?我们继续探究

  ③再找出两句话的不同点。

  渐沉渐深;渐激渐深。

  (以示意图的形式来归纳老河兵的理论)

  讲学家“渐沉渐深”的推断是如何得出的?(根据事物的特点推断而出的)老河兵的推断又是如何得出的?(他不仅认识到了事物的特点,还进一步指出在这两个事物之间,还有一个事物在起着作用,那就是“水”)为什么讲学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水的变化很细微,容易被忽略)

  归纳:认识事物还不能忽略细节,往往是这些细节决定了事物的发展变化的方向。

  ④为何老河兵能够认识到这一细节,讲学家却认识不到呢?

  提示:两人的身份有什么区别?(缺少实践的经验)讲学家有理论的知识,非常骄傲。因此直接用强调的语气提出他的认识,而老河兵虽然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有他有实践的经验,并且注意归纳思考这些经验。

  大家一定要注意从实践中发现规律,并随时注意应用这些规律。

  5、拓展延伸(将文中内容与学习生活相联系)。

  “穷物理”既包括理论上的探究,也包括实践中的认识。荀子在《劝学》篇中就指出,如果要使自己的精神达到至高的境界,必须做到四点“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以持养之”。前两者关注于理论的研究,要能够把书本知识融会贯通,就必须了解所读所有作品的内容、特色。后两者关注于实践中的认识,要身体力行,并且敢于迎接外界的挑战与挫折。这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帮助吗?

  补充资料:学校“大道之行”碑后面所刻的《学记》的一段话,“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砍木头从易处着手,但也不能放松难的地方,这一经验虽然讲的是学习,但来源于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