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马说》阅读训练及答案(2)

时间:2021-08-31

  [阅读训练]

  《马说》

  1、 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性作用的句子

  (2)流露作者怀才不遇之感和愤世嫉俗之意的句子是(不以千里著称的必然性)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2、文中的千里马有怎么样的特征?你认为应该怎么样去识别千里马(即人才)?

  3、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写千里马的遭遇的?它暗示了什么?

  4、“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有怎样的作用?

  5、“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表达了作用怎样的思想感情?

  6、“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这句话描绘了千里马怎样的境遇?

  7、“一食或尽粟一石”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目的何在?

  8、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9、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表达了作者哪几种复杂的感情。

  10、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是什么?二者的关系怎样?流露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第二段的四个“不”字的根源是什么?运用排比修辞方法的目的何在?

  12、以我们熟知的文言文为依托,引经据典,言之有物,言之不序地谈一谈“人才应该具有哪些素质”。

  [阅读答案]

  1、(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1)有两个特点:食量大和能够日行千里。

  (2)首先要观察和辨别人的能力大小,然后给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机遇,在实践中挑选辨别人才。

  3、(1)首先写了千里马辱没在奴隶人手中,至死而名不称的终身遭遇。然后写了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遭遇,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的待遇都办不到,最后写了千里马不被人理解,不被人赏识,反而被埋没摧残。

  (2)暗示了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反而摧残埋没人才,致使大批人才被埋没。

  4、(1)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千里马被埋没摧残完全是因为没有伯乐发现赏识它。

  (2)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是论证的前提,立论的根据,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5、怀才不遇,愤世嫉俗。

  6、这句话描绘了千里马的终身遭遇,是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

  7、(1)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2)目的是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与众不同,为下文食马者的无知表现做铺垫。

  8、第一段的“也”:无限痛惜。第二段的“也”:愤怒、谴责。第三段的“也”:深刻的嘲讽。

  9、“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情感。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表达作者无限痛惜的情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顾惜?”表达作者愤怒的谴责。

  “其真不知马也》”表达作者深刻的嘲讽。

  10、伯乐喻能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喻指人才。

  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千里马对伯乐有依赖的关系。没有伯乐的发现和常识,千里马就会被摧残和埋没。

  流露作者怀才不遇,愤世嫉俗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11、源于“食马者”的无知。目的在于激发人们的不平之感,表达千万有才之士的悲愤。

  12、应该有《岳阳楼记》中滕子京那样逆境中不计个人得失,将巴陵郡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素质。应该像《曹刿论战》中的曹刿那样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有责任感。应该像《毛遂自荐》中的毛遂那样有但有识,文武双全,以三寸之舌台于百万之师,求国于危难之中。

  13、(1)提示了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使用人才,反而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

  (2)在当今社会中,千里马(人才)非常幸运,每年全国各地都有各种各样的人才交流会。报纸、电视、网络等都有很多招聘广告,人才所面临的机遇很多,他们可以挑选能够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非常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