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及其代表作介绍(2)

时间:2021-08-31

  山石①

  山石荦确行径微②,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③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④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⑤皆十围。

  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靰⑥。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⑦?

  ①本篇当作于贞元十七年(801)七月。当时作者在洛阳。

  ②荦确:凹凸不平貌。行径微:山路狭窄。

  ③支子:一作栀子。

  ④疏粝:糙米饭。

  ⑤松枥:松树和枥树。

  ⑥靰(ji):马络头。

  ⑦不更归:即更不归,仍不归。归:归乡。

  此诗颇显韩愈“以文为诗”特色。他用散文化的语汇、句法、章法写诗,不用或少用比兴、象征、想像、夸张等修辞手段,不用跳跃的句法和章法,而是采用“赋”的表现方法,平实地记叙事情的过程。全诗二十一句,不换韵,一韵到底。描写他在某一天下午游山,在山寺里住了一夜,次日早晨出山归家途中的所见所感。首句表面是写山路崎岖不平,实际也暗示了全诗的风格──荦确不平。从第二句起,诗人就不写白昼而写黄昏,不写山鸟山花而写夜精灵蝙蝠,以及若有若无的古壁佛画,阗寂无声的静夜,清凉的月色等,从而使人强烈地感受到深山古寺的幽静神秘。天亮了,诗人在山中独自漫步,此时他是这深山老林中唯一的人类,他得以尽情地享受自由自在地徜徉于自然之中的况味:信步走去,连路不路的问题也不必考虑了,他四顾这山红涧碧、松枥十围、水声激激、烟霞烂漫的景色,全然陶醉于远离尘嚣的“自乐”之中。

  最后,他还是想到了仕与隐这个永远令人困惑的问题。此时的韩愈,进士及第已经快十年了,但连个正式的官职都没有,给人家当了几年幕僚,很没意思。此时他辞了幕职,途经洛阳,游山遣兴。自然和自由固然好,但求仕之心还是怎么也放不下。所以才有“安得至老不更归”的感叹和疑问。

  初、盛唐人作七言古体,往往喜欢用一些对偶句,但韩愈的七古却绝对不用对偶句。这也是他“以文为诗”的一个特征。此诗依次叙述,无论从时间的顺序还是空间的移动来看,都好像自然而然,漫不经心的。但仔细琢磨,却发现诗人是处处有照应的:“无道路”照应“行径微”;“出入高下”照应“山石荦确”;“当流赤足”照应“新雨足”;“黄昏”与“天明”、“无所见”与“时见”等等,皆对照呼应。前人也注意到这种有意无意的写法,《韩柳诗选》云:“句烹字炼而无雕琢之迹,缘其于淡中设色,朴处生姿耳”。清何焯《义门读书记》评此诗云:“直书即目,无意求工,而文自至。”

  由此诗也颇可体会韩诗宏伟奇崛的风格。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中有一首将此诗与秦观诗比较:“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略可说明秦、韩之诗有阴柔与阳刚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