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水共治”民间故事(2)

时间:2021-08-31

  “民间河长”出钱出力 请缨上任

  海宁除了市、镇、村三级河道,乡间还有无数的小浜、溇潭,这些水域是与大河水质密不可分的“毛细血管”。正因为多如牛毛,所以必须依靠和发动群众参与治理。在“五水共治”过程中,不少企业家、村民纷纷出钱出力,加入了民间“河长”的行列。

  在周王庙镇陈桥村2组,10户邻居聚在一起,共同动手治理家门前的小池塘,自己设计图纸,自己捡鹅卵石,自己做木长凳,不花一分工钱,小小的臭水池建成了一个300平方米的农民小公园。双涧村的企业主陈小平自掏腰包70万元,为村里的小池塘清淤、修建护岸,池塘边还建起一个党建公园,供村民休闲娱乐。

  长安镇(高新区)褚石村的东光寺浜被虹越花卉认领,他们不仅为河道治理捐款五万元,还利用花卉企业的优势,发动党员为河道种上铜钱草、睡莲等净水植物。浙江富斯达的老总是长安镇(高新区)东陈村人,为了给老家的“五水共治”出份力,他认领了村中的两个池塘,斥资10万元修葺护岸、种植绿化。

  今年,许村镇先后冒出了16名企业家要“请缨”上任民间河长。企业家认领河道,有的要把河道当企业产品来包装;有的一次性拿出50万元,治不成功不收兵;有的把治理河道当做教育员工的机会,增强大家的护河意识。总之,企业家对这些熟悉的河道,心中各有一套治理方案,更有信心参与河道治理和长效管理,治水氛围颇为浓厚。

  钓鱼的人越来越多

  “五水共治”后,在海宁农村,给人们带来最直观的变化除了水变清之外就是钓鱼的人增多了。一辆自行车,一只小板凳,一支钓鱼竿,钓鱼爱好者们在小河边一坐就是大半天。

  说起钓鱼经历,65岁陈启良一下子打开话匣子:十多年来,他几乎跑遍了袁花、黄湾的小河,他说自己是河道“变身”的见证者,上世纪90年代前,海宁的河水清澈,随处可钓鱼。可就在近十几年里,工农业快速发展,超出了环境承载能力,可以钓鱼的地方越来越少。

  今年以来,轰轰烈烈的治水行动全面铺开,如今,很多河道从原来的劣Ⅴ类水质,变成了Ⅳ类甚至Ⅲ类水质。河里的鱼越来越多,他钓鱼的兴致也越来越高,每天回家都是“大丰收”。“孙子孙女吃鱼都吃腻了,但是营养好嘛。”他笑呵呵地说。

  25岁的张棚也是个钓鱼爱好者,家住在硖石街道,“我们钓鱼的人最关心的是什么?就是水,水好,鱼就多了,河就有了生机。现在大家钓的不是鱼,而是舒坦的心情,‘五水共治’我们举双手双脚赞成。”

  斜桥镇三联村的村民万子松,经常在施家浜边一坐就是半天,每次钓鱼都主动宣传“五水共治”,他还建议在河道里放养一些胖头鱼和白鲢鱼,因为这些鱼能净化水质,促进河道生态恢复。

  丁桥镇上开渔具店的老板许煜辉告诉记者,“五水共治”之后,不仅本地人越来越喜欢钓鱼,连外地人也开始扎堆钓鱼。半年时间,到店里买渔具的人大大增多,销售额比过去翻了几倍,生意越做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