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那青梅竹马的人走完一生名人故事

时间:2021-08-31

  我与马新云从相识、相恋到结为夫妻,其过程实在很平凡,像是两股不同方向流来的山泉,很自然地汇合在一起了。

  ——周海婴

  2011年4月7日清晨5点36分,享年82岁,有“无线电专家”和“摄影家”之称的周海婴先生在北京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作为文学鲁迅的独生儿子,周海婴这个名字总是穿梭在文艺界与科学界之间,而鲁迅的教诲:“希望后代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让周海婴始终铭记于心,脚踏实地选择了属于自己的道路,并在科学界立足,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和成就。

  在努力寻找自己的位置、走出父亲光环的背后,有着其妻马新云的支持与帮助,正是少年时青梅竹马的不嫌弃,成就了一生的相扶相持……

  远离鲁迅光环走自己的路

  1929年9月,鲁迅陪伴妻子在艰难的挣扎中,面对医生作出了毫不犹豫的决定:“留大人。”这天,鲁迅唯一的儿子降临人间,可是妻子许广平难产,医生需要鲁迅作出两者择其一的选择,鲁迅忍痛割舍了自己的儿子,但在众多医生护士的竭力抢救下,大人小孩统统在最后都活了下来。

  在上海出生的婴儿,取名“海婴”。周海婴是鲁迅一家的奇迹,一次是避孕失败,一次是难产幸存。两次奇迹都似乎见证了周海婴是珍贵的,以后需要加倍呵护,特别是鲁迅老年得子,他对周海婴更是关怀备至,有时还有一些显摆的意思。只要家中来了客人,海婴就算睡着了,也会被鲁迅抱出来,供朋友们欣赏赞美一番。

  1935年5月,在那个大上海气氛风靡的年代,留声机很是新奇。这个时候周海婴6岁,正是上学的年龄,对于这些新奇的机器,海婴迫切地想要一台,便缠着鲁迅。可鲁迅向来都不喜欢娱乐的东西,甚至对于留声机他是讨厌的,可毕竟是自己的爱子,鲁迅还是愿意像其他普通的父亲一般,把他放在手心里疼爱。

  5月9日下午,鲁迅便独自一人为海婴买了一个留声机,二十三元。可买这台留声机很有些曲折,海婴觉得父亲买的留声机与邻家的比起来太小了,一直摇头,表示不要。无奈,鲁迅只得又到店里换了一台,可海婴还是嫌小,直到拿回店里又过了几天,店员通知换来了一个比较大的,海婴看了样子这才勉强接受了。

  1936年,鲁迅在这年里开始不断犯病,病情也是时好时坏,家里的气氛变得紧张。在海婴眼里,虚弱的父亲形象与之前相差很多,但已经7岁的海婴似乎也开始明白些道理,在家里他能天天听闻和治病有关的事,海婴没有多问,只是每天早上,他有为父亲插香烟的习惯,鲁迅在最后的日子很欣慰有个这样的儿子,也许他也害怕海婴问到自己的病情吧。

  10月19日清晨,海婴刚从沉睡中醒来,就得知父亲鲁迅永远地离开了,也许此时的小海婴已经明白了死亡的含义,他知道父亲的病重,也知道最厉害的情形,所以海婴没有过多的吵闹与不懂事。母亲许广平还拿来了墨汁,海婴用凝重的笔触写下了墓碑:鲁迅先生之墓。就这样,7年的甜蜜童年,被永远地凝固在了1936年10月19日。

  鲁迅逝世时也在遗嘱中提到,“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鲁迅是中国现当代文化的教父,周海婴是鲁迅唯一的儿子,一个辗转于父亲光环下的“名二代”,如果跟父亲走相同的道路,倘若稍逊于父亲,便会惹来不少闲言碎语,海婴在内心里慢慢给自己下了定义,他要走自己的道路,尽快脱离父亲的光环。

  从小学到中学,整整八年时间中,周海婴用的都是叔叔周建人给他取的化名:周渊。本来只是想让自己不那么引人注目,可这些都不能减轻别人对鲁迅的儿子的关注。1948年,周海婴同母亲许广平来到东北解放区。到沈阳后,母亲一再叮嘱周海婴“夹紧尾巴做人”。东北书店听说他们母子来了,决定补上一笔鲁迅著作的版税。母子俩多次拒绝不成,周海婴决定将这笔钱捐献给沈阳“鲁迅文艺学院”。不料,从银行取款回来第二天,母子俩一进餐厅,便遭冷落白眼,别人都误解成人家北上是赤胆忠心投身革命,而他们却是来向党伸手讨账要钱的。

  大学时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天,同学们在宿舍里打桥牌,正好周海婴从外面进来,他就在旁边看了一会儿。没想到,北大校园里很快传出“周海婴不好好学习,整天打桥牌”的传言。接着,团委书记找他谈话,说:“你作为鲁迅的儿子,要考虑影响……”周海婴想解释,但他没有说话。从此以后,他不敢参加学校里的任何娱乐活动。

  如果说前七年的懵懂让周海婴无忧无虑,那么七年以后,海婴将独自一人面对这个巨大的头衔,既是残酷的压力也是无形的动力,他必须让自己慢慢强大起来对抗外面的一切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