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节的故事(4)

时间:2021-08-31

讲历史要有正确的历史观

  习xx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这表明讲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故事,还必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一是要坚持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只能实事求是地肯定应当肯定的东西,否定应当否定的东西。”“每个党、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只有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分析和总结,才有好处。”这就需要我们既要实事求是地写出历史的本然,又要实事求是地道出历史的所以然。对党的成就和经验能做到“写足”、“写够”,对党所犯的错误及其后果也能做到“写真”、“写实”。比如,1949年前党史上的三次“左”倾错误,1949年后党史中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均要以严肃的态度来书写,既不回避,也不渲染。只有这种处理历史问题的方式,才能让人觉得中国共产党史真实可信,中国共产党人可敬可亲。

  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邓小平同志指出:“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这一思想后来被概括为“三个有利于” ,其中“生产力”是基础,“人民利益”是目的。这使得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邓小平同志的相关论述,实际上为党史研究确立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支点。它要求我们将之纳入党史研究对象和研究体系的表述中,并以之作为分析评价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基本依据。

  坚持实事求是和以人为本,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价值论的统一。这是中共历史学家之“史德”——“著书者之心术”也。在时下的历史研究中,之所以兴起“侵略有功”、“否定革命”、“党史诟病”、“人物重评”、“文明西来”之论调,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历史主义的态度不明,致使虚无主义思潮泛滥。对历史主义者来说,历史是一种“营养剂”,具有沟通过去与未来、个人与民族、生存与愿望的永恒力量。但对虚无主义者来说,历史是一种“劣质酒”,它麻醉人的精神,也毁伤了自己做人的形象。虚无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历史侵蚀,终究需要从历史上予以当头一棒。因为它不仅颠覆中华民族重新建立民族自信所依赖的历史观,也在解构这个民族的价值体系。

  讲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故事,还必须将叙说“大事件”与分析“小细节”结合起来。如果不关注历史细节,不重视历史叙述的通俗化,仍停留在背景、事件、结论这种三段论的模式上,结果只能使历史变得苍白无力,使历史作品不忍卒读。这也给虚无主义者“解构”、“搞笑”、“戏说”历史提供了机会。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向马克思学习。他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曾发明一种讲故事的方法,即把历史事件千头万绪细致入微地描述出来,并用现象的寓言性的东西来把握历史。这种叙事方式让人耳目一新,以致在它发表33年以后,恩格斯仍感叹这一部“天才的著作”:“这幅图画描绘得如此精妙,以致后来每一次新的揭露,都只是提供出新的证据,证明这幅图画是多么忠实地反映了现实。”

  但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故事也绝非易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惯于以经济效益、实用价值来评判一门学科的价值和地位,以至于出现了取消或弱化历史教育的错误倾向。有鉴于此,习xx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中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